著作权权利限制 应当奉行法定主义原则

2020-10-23 10:5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编辑:junner

“总的说来,相比专利、商标而言,《著作权法》的修改最为困难,因为其涉及的权利主体最为复杂,法律内容最为丰富,国际变动最为频繁。”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资深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吴汉东看来,《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至少在三个方面与过去有所不同。

一是中国应该从过去国际规则的追随者、学习者转变为建构者、推动者。此次修订是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形象的一次重要机会。二是从过去的印刷版权、电子版权,发展到如今的网络版权、智能版权,全新的问题给著作权保护带来诸多挑战。三是国家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很多战略思路,无论是版权产业发展,还是文化传播走出去,都离不开著作权。

“作品可以说是整个《著作权法》的基础性概念,大家花时间来讨论是完全有必要的。”吴汉东说,关于作品定义,有三个关键词。一是“范围”,关于作品所属的领域,现行规定是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领域,这种划分依据的是《伯尔尼公约》的规定,并无不当;列举的九类作品,每一项作品都可以归类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这三个领域之中,“等”字是多余的,没有必要。二是“独创性”,这是作品受保护的实质性条件,非常有意义,不管其他国家有没有,我们都要有。三是“形式要件”,二审稿中表述为“能以一定形式表现”,不用“固定”,也不强调“有形”,这是合适的,比较符合大数据时代的作品表现形式。

关于作品的类型,吴汉东认为,二审稿将“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列为受法律保护的作品类型,会造成两个矛盾,一个矛盾是与《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三条关于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的规定难以衔接。另一个矛盾是,目前从立法技术来讲有三种方式,分别是概括主义、例示主义、列举主义,《著作权法》采用了例示加兜底的规定,是合适的,但与二审稿其他条款产生了冲突。

此外,将“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列为受法律保护的作品类型,会给法院带来麻烦。吴汉东建议将兜底条款“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限定为一审稿中表述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吴汉东认为,二审稿关于视听作品的分类和权属规定过于繁琐,不利于法律的理解和适用,也并没有穷尽解决所有问题,他建议舍弃对视听作品的二级分类,同时将视听作品的权利归属回归到一审稿的规定。

关于权利的限制,吴汉东提出,著作权的权利限制应当奉行法定主义原则,“著作权的权项必须是法定的,法官不能自由创设;权利的限制也应该由法律直接规定,不能有兜底条款”。同时,他认为法律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建议在对合理使用各种情形的列举中增加“对文本数据的分析与挖掘”类别。他介绍,在智能技术、网络技术、数据技术发达的国家,都有相关条款承认文本数据挖掘分析属于合理使用范畴。“中国大数据发展非常快,许多公司和企业从事数据收集加工与分析相关工作,如果不规定这种行为属于合理使用,难以赶上时代的潮流。”因此,吴汉东认为应该在合理使用情形中增加“对文本数据的分析与挖掘”类别,为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版权声明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本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Copyright Images Copyright Society of China(ICS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