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权利与艺术的尊严 2021年6月30日 总第298期

2021-07-01 10:36 来源: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摄影公社 编辑:wangxin

 

摄影公社2021年6月16日 总第296期.jpg

摄影的权利与艺术的尊严

2021年6月30日  周三 总第298期

摄影——在这里更加得到尊重

【本期内容】

⊙侵犯革命场馆摄影作品著作权首案

⊙打造富有活力的版权市场

⊙版权“蛋生鸡”,边界在哪里

⊙我看到全民护象的中国故事




北京市查处侵犯革命场馆摄影作品著作权首案


来源 北京日报


日前,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查处某网站借庆祝建党百年名义征集全国革命纪念场馆摄影作品侵权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对该网站经营者未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违法行为,作出警告及罚款25万元的行政处罚。该案是本市查处侵犯革命纪念场馆摄影作品著作权第一案,也是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正式实施后,本市查处的一起侵犯著作权典型案例。

近日,总队执法人员通过巡查发现,某网站正在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征图活动”,征集全国范围内党史相关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纪念地、英烈故居等摄影作品,所征集的摄影作品包含革命纪念场馆展览实景、革命历史文物、英烈形象雕塑等,系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和党史学习教育资料。该网站征集后集中展示并销售牟利,严重侵犯了相关革命纪念场馆的合法权益,性质恶劣。对此,总队高度重视,迅速组织精干力量对该网站存在的侵权行为展开立案调查,责令该网站立即停止非法侵权行为,并依法对网站经营者做出行政处罚。

下一步,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将继续强化意识形态管控,确保首都文化市场平稳有序,为庆祝建党百年营造良好氛围。




打造富有活力的版权市场


来源 工人日报


6月1日,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实施。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将作品的定义明确为“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无疑扩大了作品的保护范围,另外,广播权、表演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内容也进行了修订。换言之,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在扩大作品范畴的同时,也为版权保护划定了红线。

在社会文化和经济活动中,需要使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已有的“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的情况在所难免,此前,影视公司与短视频平台、流量主们关于“影视剧二次剪辑解说”的版权争议,就引发了舆论关注。

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依靠法律厘清红线边界之外,还需要打造一个富有活力、公平竞争且相对便捷的版权市场。毕竟,著作权保护的本意不是把作品“关起来”,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播,鼓励创作创新。换言之,在保护著作权有关权益,激励创作有益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同时,也要鼓励拓宽优质作品的传播渠道,降低传播门槛,最终促进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从这个角度来说,版权市场的建设和完善至关重要。在版权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有一点不容忽视,要避免在某一领域形成过于垄断、定价畸形的版权平台,以防止个别平台滥用议价权牟利,阻碍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传播。毕竟,在著作权法中,对“权利的限制”也有明确规定。

随着新修订的《著作权法》的实施,版权市场势必会有一个不断碰撞和完善的过程,最终趋于健全。在这一过程中,拥有著作权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要不断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在产业链中寻找到自己的适宜位置。

其实,很多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社会价值的作品,或是由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承担责任,或是作者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属于“职务作品”。按照规定,这些作品的著作权一般归属法人或非法人组织所有,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可以通过对作者予以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创作创新。

但在现实市场中,这些作品往往面临拥有著作权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疏于版权保护和市场经营,作者难以从版权中得到奖励的情况。事实上,这些作品的著作权对于法人或非法人组织而言,是宝贵的无形资产,法人或非法人组织旗下的创作队伍,更是无价之宝。如何促进这些法人或非法人组织融入市场,切实发挥好著作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好版权收益的分配以激励创作创新,值得进一步思考。




版权“蛋生鸡”,边界在哪里


来源 经济日报


谁能想到呢?明争暗斗多年的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会变成“友商”,携手声讨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平台;一直你追我赶的抖音、快手、B站也就地抱团,合力反击有关吐槽。

明面上,双方争议的焦点是能不能利用电影、电视剧、综艺等内容进行“切条搬运”和“二次创作”。短视频平台上,这些“三分钟看××”播放量轻松过千万次,但与购买、自制原创作品相比,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一致用“盗版”来斥责“二次创作”。抖音方面的回应也很绝,直接甩出了一份精心制作的“字节跳动遭遇腾讯屏蔽和封禁大事记(2018-2021)”。

意外吗?其实也不。今年4月,借着世界知识产权日,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联合500多位艺人提出“二次创作”的版权问题,将某些短视频平台打了个措手不及。近日参加第九届网络视听大会,双方早就憋着一口气,做好了PPT,就等着亮剑了。

版权背后是流量,平台怎能不着急?据说当初腾讯视频购买《如懿传》的版权费高达8.1亿元,可现在,用户却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各种“切条搬运”“二次创作”片段,甚至有20多分钟的版本。用户看得过瘾,流量哗哗地流到了短视频平台。

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冲击了长视频的商业模式。按长视频平台原先的设想,斥巨资获得作品版权,好比买了会下金蛋的母鸡,有的金蛋能孵出会员费,有的能孵出流量池,有的能孵出广告收入,还有的能孵出提前点映的额外收费。有了钱,就可以接着买金鸡、下金蛋,循环往复,做大做强。

现在来了截和的,把金蛋搬去了短视频平台,还一只接一只地孵小鸡——近几年,短视频平台发展迅猛,用户规模、用户时长与商业回报均实现对长视频行业的反超。表现在资本市场,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至今亏损,B站、快手等市值却一骑绝尘,未上市的抖音更被寄予厚望。虽然“切条搬运”和“二次创作”只是贡献了一部分功劳,但长视频平台也已经不想再免费扶持短视频平台了。

6月1日起,新版著作权法正式施行,将包括短视频在内的“视听作品”纳入保护范畴。坦白说,什么叫“适当引用”“合理使用”,边界依然模糊。这个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题。但法律更多时候是发挥震慑作用,“二次创作”作者和平台须有边界感,怀着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

目前短视频平台自知理亏,已删除了大量侵权短视频,只是流量诱人,不想轻易放弃。4月份,有大批“二次创作”作者发声,称自知涉嫌侵权,但个人创作者难以对接大量版权方。这也提醒有关方面,在维护权利人合法权利的同时,要便于使用方、平台方合法使用。部分短视频平台已表示愿意批量采购存量版权,开放给平台内的创作者。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等组织应借鉴音著协、音集协的集体管理机制,抓紧协调,降低维权、监测和交易成本。只要定价合理,各方不难达成合作。

再讲个他山之“熊”的故事吧。2010年,日本熊本县推出吉祥物“熊本熊”,将形象版权免费授权给本国企业使用,2018年又宣布外国企业仅需5%至7%的版权费即可获得形象授权。由此,这头有两坨腮红的黑熊获得了大批拥趸,红遍全球,随之带动熊本县的旅游经济发展。平台及版权方不妨借鉴一下,以更务实的态度尽快解决版权争议。

最近,很多新片的版权方开始向短视频大V提供素材,花钱请他们进行再创作,以吸引潜在观众。而且,新版著作权法保护“二次创作”著作权,其实有利于“二次创作”发展。未来,正版“二次创作”将是影视剧宣发的重要渠道,高质量的大V号有望获得更多资源,合法合规地挣钱。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维权也许就是长短视频携手走向正版时代的契机。




人在“象”途:我看到全民护象的中国故事


来源 新华视界


一群亚洲象从“老家”西双版纳一路北移到昆明,这种事,我以前可没听说过,相信很多打小就生活在昆明的老人也从未耳闻。

近两个月来,由 6 头成年雌象、3 头雄象、3 头亚成体象、3 头幼象组成的亚洲象“旅行团”,经普洱、红河、玉溪等地一路“逛吃”、北移抵达昆明,约五百公里的漫漫“征途”引发全球关注。

微信图片_20210628094249.jpg

5 月 28 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

野象如此长距离迁移在我国尚属首次,云南分社总编室对此事高度关注,我的同事在事件前期已发布不少稿件。当象群 “逛吃”到峨山地界,距离昆明城区约 100 公里时,分社副总编伍晓阳安排我和同事孙敏、赵珮然组成融媒体小分队奔赴一线。

作为首批抵达峨山县城的媒体,5 月 28 日一早我们先和当地宣传部门以及云南省森林消防的同志取得联系,了解到野象活动的大致方位后便立即奔赴现场。需要注意的是,亚洲象虽然看着很可爱,但却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它跑起来比人快,必须和野象保持安全距离,因此使用无人机进行图片、视频拍摄无疑是最佳选择。

微信图片_202106280942491.jpg

5 月 28 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

微信图片_202106280942492.jpg

5 月 28 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

十分幸运,我们控制无人机起飞后,很快就找寻到象群的踪迹,发现这群大象正打算从一片山地向林区迁移,于是便将象群的这次活动完整记录下来,为之后的报道提供了丰富的一手素材。象群进入树林后,由于枝叶阻挡,画面观赏性较差,此时无人机电量也即将耗尽,我们便结束了拍摄。

此后,现场指挥部出于安全考虑,禁止媒体使用无人机拍摄象群,新华社成为此次报道中唯一一家现场航拍到大象活动的媒体。后一阶段,由于图片、视频素材都由指挥部统一拍摄、发布,我们的报道模式便调整为采访野象北移事件相关人物与及时发布指挥部传来的动态稿件。

出发进行这次采访前,我和大家一样,心中有很多疑问。关于亚洲象的这次“远行”,无人知晓它们究竟为何离家、将去何方,但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约 500 公里的漫漫“征途”中,象群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民众的精心守护,在确保大象安全的同时,避免发生人象冲突。

微信图片_202106280942493.jpg

6 月 7 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拍摄的野象(无人机照片)。

微信图片_202106280942494.jpg

6 月 7 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拍摄的野象(无人机照片)。

据统计,仅 6 月 11 日,现场指挥部就投入应急处置人员及警力 1413 人次,出动渣土车、挖掘机、应急车辆 451 辆,无人机 17 架,疏散群众3670人,投喂食物2.5吨。同时,现场指挥部根据象群移动方向,开挖防象沟,并增加空中监测人员,由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统筹指挥,加大空中监测力度。

微信图片_202106280942495.jpg

6 月 1 日,工作人员使用无人机监测象群行踪。

微信图片_202106280942496.jpg

6 月 9 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整装待发的渣土车队。

在现场,我看到为保护人象安全,有关方面千方百计采取的措施:用无人机对野象群进行跟踪监测,对野象可能靠近区域的民众进行转移疏散,投喂玉米、甘蔗等食物以引导野象群向西向南迁移、避免进入人口密集的区域等。

微信图片_202106280942497.jpg

在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洛河乡,几辆渣土车拦在野象可能进入城区的路上(5 月 31 日摄)。

微信图片_202106280942498.jpg

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高粱地村,村民被集中安置到村委会,防止野象突然折返造成人象冲突。图为村民在村委会下棋休闲(6 月 9 日摄)。

在现场,我看到野象北移以来,沿途民众对保护野象、应对处置措施积极支持配合,没有发生伤害野象的情况。有的村民主动捐出自家种植的几吨玉米,和工作人员一起投喂象食。也有渣土车司机24小时待命,一周没有回家,吃住都在车上。

微信图片_202106280942499.jpg

这是 6 月 9 日拍摄的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高粱地村村民唐正芳。听闻大象来了,唐正芳担心它们吃不饱,主动联系乡政府捐出自己种植的玉米,指挥部安排专家考察确认适合大象食用后便拉走进行投喂。“希望大象们一路有吃有喝,安全回家。”他由衷地说。

微信图片_2021062809424910.jpg

6 月 9 日,一名渣土车司机在休息空档洗头、擦身。

在现场,我看到这群庞然大物对沿途的庄稼田地和农房造成了一定破坏,但在政府的精细防控措施下,野象并未造成人员伤亡,家中遭受经济损失的受灾群众也将获得相应赔偿。

微信图片_2021062809424911.jpg

5 月 29 日,峨山县双江街道柏锦社区莲花村村民小组长普翠芳在介绍农田受损情况。

“野象北移”不仅引发全民围观,还火爆全球。近段时间,我们播发的稿件被美联社、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路透社、泰晤士报、法新社、德新社、半岛电视台、共同社、朝日电视台、TBS 电视台、新加坡海峡时报等众多海外媒体采用。

微信图片_2021062809424912.jpg

6 月 3 日,消防车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彝族乡为野象提供饮水。

微信图片_2021062809424913.jpg

6 月 3 日,野象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彝族乡取食工作人员投喂的食物。

“野象北移”还引发公众对野象及其栖息地保护状况的关注,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及成效。据了解,为了保护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云南省在亚洲象分布的热带地区建立了 11 处保护区,总面积约 51 万公顷。通过多方努力,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 193 头发展到目前的约 300 头。

在传统文化中,亚洲象是吉祥的象征,“太平有象”承载了人们的美好向往。目前,北移象群仍在游荡,应对处置远未结束。相关部门、专家组等正持续跟踪监测象群动向,深入分析研判,以期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综合性应对方案。对于象群的动向和下一步应对方案,专家分析说,希望象群“迷途”知返,能自己找到一条回原栖息地的路,或重新开辟一条适宜路径踏上归途,尽量减少人工干预,防止对其以后的行为活动产生干扰。(摄影并文 / 胡超)



【版权声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保持图文完整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号ID、二维码

3.转载文章标题加上“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字样

4.未按此规定转载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协办。

《摄影公社》是本会为全国各地首席代表和会员及摄影家服务的信息平台。

本刊每周三发布一期。欢迎大家来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联系我们】

电话:010-65978100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12条48号(100007)


【更多内容】

请登陆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官方网站www.icsc1839.org.cn 或关注icsc1839微信公众号

11.jpg

版权声明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本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Copyright Images Copyright Society of China(ICS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