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收藏家靳宏伟:最好的照片已经“死掉”

2016-03-30 11: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编辑:著作权
 记者 曹原


靳宏伟

靳宏伟的身份有好几个。一个是企业家。比如,他是世界四大图片社之一——法国希帕图片社的最大股东。一个是摄影作品收藏家。2011年,“原作100:美国收藏家靳宏伟收藏20世纪西方摄影大师作品展”(巡展)举办以后,靳宏伟西方摄影大师照片原作收藏的规模公之于众,300件左右的收藏已经奠定了他在中国摄影收藏圈的地位;另一个,是去年才有的,希帕画廊的老板。

 

以摄影展开的当代艺术画廊

 

如今,希帕画廊正式启幕正好一年,靳宏伟在这一年里效率极高。虽然市场冷清,希帕画廊却连续举办了五个展览,还积极参与到各大艺博会之中。

 

靳宏伟最初的想法很简单,一方面需要一个类似仓库的地方,一方面考虑到自己开画廊既可以推介一些中国年轻的摄影家,又可以引进一些经典作品,比如把国外的新锐摄影引进来。

 

在2011年举办完国内巡展之后,以西方摄影大师为收藏主体的靳宏伟,便开始将他的收藏触角伸向中国当代观念摄影。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靳宏伟仅中国当代摄影的收藏已经超过300件,内容涵盖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五十多位重要的当代艺术家摄影作品。但希帕画廊开业一年,在摄影方面的进展比较缓慢。因为观念摄影是一个十分小众的门类,对一个画廊而言,想要开拓或深耕这个市场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主要提供一个脉络,每年推出一到两位年轻艺术家,艺术家可以由大家推荐。但事实上,可选的人并不多,观念摄影的创作主体本身也很小众。” 靳宏伟说。

 

因此,希帕画廊没有将经营限定在摄影的范围内,而是相继举办了“血性与狂想:孔宁油画作品展”“表吾意•状物形:摄影大师哈里•卡拉汉原作展”“未来季:袁顺个展”等画展。

 

希帕画廊没有碰上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好时候,在市场冷清甚至算得上萧条的2015年,不少画廊关门倒闭。当然它还算幸运,有一个实力相对雄厚的画廊主。“去年的市场确实不好,但我们最大的好处是,一开始没有考虑短期盈利,所以赚钱没那么急切。”靳宏伟坦言, “我当时想的就是有一个比较长的过渡期,但最终开画廊还是要盈利的,我觉得这个时期快则三年,慢则五年。”

 

依照西方摄影史的收藏

 

作为收藏家的靳宏伟,个人收藏的部分从来不卖,“最多也就是给人家借个展,参个展。卖的话会让我的整个收藏体系断裂。”靳宏伟的收藏体系十分明确,西方大师的摄影作品仍然是他的收藏主线。

 

“收藏中国当代的观念摄影只有三个年头,去年收藏的比较多,但以西方大师为主的收藏体系不会变。因为西方大师的名单比较稳定。”

 

发现和挖掘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收藏而言,如果你买艺术史上确定的艺术大师都没有问题。但如果收藏年轻人作品的话,十个人里面能看准一个就不错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当然是首当其冲的考虑,另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则是持续性。“很多人很难坚持。”

 

靳宏伟主要的收藏名单完全是依照西方摄影史而来。从约翰•巴尔代萨里(John Baldessari)到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从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到南•格尔丁(Nan Goldin),乃至到莎莉•曼(Sally Mann)。除了涵盖20世纪西方摄影传统中最重要大师作品外,还包括众多当代艺术家的摄影作品,靳宏伟的收藏基本上可视为20世纪西方摄影史的缩影。

 

靳宏伟曾是摄影师,出国前曾在《上海画报》做摄影编辑。上世纪80年代末到美国顶尖艺术院校——马里兰艺术学院学习摄影,成为该院163年建校史上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该校第一位华人摄影硕士。

 

所以摄影史或者大师名单,对于科班出身的他来说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喜欢而买,这确实是藏家绝大多时候的出发点,但有的(我)不喜欢也买。因为是按照西方摄影史来买的,所以有时候我不喜欢但在艺术家个人脉络上非常重要的作品,也得买。有一两张不喜欢的,但是喜欢的能达到八九十张。比如莎莉•曼,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哈利•卡拉翰的,都是我比较重要的收藏,比如辛迪•舍曼的作品,我有几十张。但她有的作品实在太贵了,买不起。”

 

最好的照片已经“死掉”

 

一方面,靳宏伟感慨辛迪•舍曼三四百万美元的摄影作品价格太高,另一方面,很多人也都认为观念摄影是个既小众又不值钱的领域。靳宏伟也承认,严格意义上讲,国内的当代观念摄影收藏市场基本上不存在,但他做好了长期奋战的准备。

 

美国摄影收藏市场的建立也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1905年,阿尔佛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1864-1946)和摄影家爱德华•史泰钦(Edward Steichen)在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291号创立了“摄影——分离”(Photo-Secession)运动后,成立了291画廊,美国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一股强调“画意摄影不是艺术的陪衬”的风气。

 

但摄影收藏的真正兴起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梅普尔索普、辛迪•舍曼、查克•克鲁斯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摄影艺术家出现,成为市场兴起的第一指标。与此同时,美国各个州的美术馆开始成立摄影部,这是美国摄影史甚至艺术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转变。美术馆摄影部每年有预算、有计划地收藏摄影作品,很快带动整个市场对摄影作品的关注和买入,如今摄影已经成为西方大众入门级的艺术品收藏。

 

对于创作群体较小的摄影来说,按理应该是一个很好入门的收藏门类,但靳宏伟认为,中国的美术馆没有观念摄影的相关部门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缺失。美术馆的缺位让观念摄影收藏市场没有导向和目标。但他也认为,“不仅是中国,全球认真收藏摄影,将其当作金矿开采的也就只有五十人。”

 

对热爱摄影收藏的靳宏伟而言,遗憾的不仅是辛迪•舍曼的高价,还有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美术馆收藏。“真正大摄影艺术家的摄影作品只有几个版,收藏家都不拿出来拍,真正好的照片拿出来会非常非常贵,现在我们看到的三四百万美金的辛迪•舍曼的都不算最好的,最好的照片已经‘死掉’了,在美术馆里。比如曼雷的,比如莫霍利纳吉的,这种照片都没有价格。”

版权声明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本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Copyright Images Copyright Society of China(ICS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