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的记忆,时代的印象

2015-01-27 10:50 来源:艺术家提供 编辑:刘丽鸣
    由河北省黑白艺术摄影协会组织,著名策展人宋建民策展的《工业•记忆》明胶银盐黑白艺术摄影作品10人展,参加了2014年9月第14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其中一位摄影师代表这10位摄影师,获得大展组委会优秀摄影师奖,引起了社会和众多摄影师的关注。
 
    近期,北京798艺术区映艺术中心再次邀请这10位摄影家的作品展出,亮相798艺术区,成为摄影艺术与反映社会问题互动的一种趋向,传达了艺术表达式的时代主流价值观。本次展出的45幅黑白艺术摄影作品,主题是河北工业。而摄影作品以艺术表达方式,用传统明胶银盐工艺,按国际收藏级标准制作,较大规模的集中表现工业题材,在中国摄影界尚属首次。10位摄影家在拍摄河北工业这一主题时,历时一年,拍摄理念和摄影语言风格迥异,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尤其面对建国以来中国河北工业化的进程,45幅作品带给人们深刻和凝重的思考,在表达了他们的忧虑和哀惋的同时,更主要的表达了对河北工业的尊重和敬意。画面极其精美。相信在摄影领域如何运用艺术语言表达对工业发展进程的思考,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映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那日松先生是业内资深人士,他如此归纳这个展览:“这次的工业记忆展览整体水平与国际是接轨的,无论是从题材,还是表达形式,或工艺制作方面,都是一流的。”
 
    组织此次摄影创作活动的河北省摄影家协会、河北省黑白艺术摄影协会主席刘瑞新先生在展览前言中说:“从一年中几十次的创作活动,几千张照片中精选出目前的45张作品,大家的创作态度和认真精神令人感动。是不是能够被观众认可,却是个考验。好在来日方长,大家在创作热情上,在创作灵感上,都有一个飞跃。这些也是我的希望和初衷吧。相信如果这是第一季,应该还有第二季、第三季……”

岳立军摄

张志明摄
 

黄庆云摄

王恒茂摄
 
策展人语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政治、艺术、宗教等领域,始终伴随着争论。智者都知道取其利而避其害。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环境与工业之间的冲突,工业趋利和人性道义的矛盾,让人们左右为难。日前中国大面积的雾霾,引发了人们新一轮的思考。几万家企业的强令关闭,在不得已的同时,也表明了无奈。至于说这些企业的职工失业,实在令人无暇周全。许多工业企业的污染,给社会更多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压力,已经危及大众的生存空间。
 
    只享受工业给人们带来的利益,而不受到其伤害,是最最理想化的愿望,但这种理想在本质上却是一种乌托邦。
 
    乌托邦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简单说就是“没有的、空想”,更多的解释,却让人感到了一种对现实的无法精确言表和虚幻--毕竟其只是一种思想状态的存在。
 
    然而,乌托邦的思想,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在行动上付诸实施。尤其近些年,中国引进和开办了不少依赖人力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工厂,有意无意间,令西方所谓发达国家实现了这一“空想”。他们享受了工业的物质利益,却把负面效应直接丢给了中国。虽然国人在其中也得到了部分财富和利益,权衡利弊,却无疑处在了被动位置。我这样说,似乎有些狭隘和简单,对于政治经济学来说,那是一套复杂的学术体系,利弊得失的衡量也许还有不同的标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阐释清楚的。但在很多时候,真理并没有那么矫情。作为平常人,大家看到的是,在西方人给我们造成伤害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在制造无可恢复的伤害。落后就被欺负,事情本身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河北工业,多是由国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办的国营工业企业。目前看,规模和数量应该达到了历史顶峰。我无法取得可靠的具体数据。据说河北的纺织、制药、钢铁、水泥等产品对全中国的贡献是极大的。但为国家和国民作出贡献的同时,河北人也把伤害留给了自己。河北工业赋予了河北人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每每说起,总让人百感交集。拍摄工业,也是河北摄影家们最有实际感觉和感触的题材。
 
    作为摄影家,没有必要从政治和其他角度去评判河北工业的是是非非,只需从艺术的视角,把各种可能性艺术化地展示出来。
 
    面对这样一个既简单又很复杂的话题,言语的直白和有限很难将其完整准确地表现出来,唯求凭借摄影家的感觉、镜头的延展以及观片者的想象力窥豹一斑。而之所以把这个摄影系列叫《工业•记忆》,一来是说工业自身便是人类无法左右的利弊共存体,后人无法对其演进中的利害进行准确言说;二来是取其摄影自身与生俱来的特性, “留此存照”给后人,也是一种态度吧。
 
    由于与首都毗邻的地理位置,河北包括工业在内的各方面的发展,自然会引起世人及决策者的更多关注。想象着昔日机器轰鸣的宏大场面,直面如今被迫拆迁和关停倒闭的惨淡,正应了那句让人无可奈何的古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历史总在循环往复,塑造着借鉴和警示的标本。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行为和言辞都会成为认知历史的参照。19世纪英国艺术史家约翰•拉斯金告诉我们,人类历史的构成有三部书,即行为之书、言辞之书和艺术之书。我们只有阅读了其中的两部书,才能理解它们中的任何一部。但是,在这三部书中,唯一值得信赖的是艺术之书。时过百年,其结论式的论述仍是一种真知灼见。

张秋生摄

霍志强摄
 

张永生摄

版权声明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本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Copyright Images Copyright Society of China(ICS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