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各自的摄影

2015-03-03 14:29 来源:李楠新浪博客 编辑:刘丽鸣
    个人,是时代的细节。
    摄影,是细节与时代之间互为的证明——时代用看不见的手雕琢着细节,赋予摄影者独特的个人体验;而摄影者,用一帧帧照片铭刻细节,将这种个人体验转化为时代共同的观看,共有的经验和共赴的命运。
    当一个人选择了摄影作为自我书写的方式,那么,他所做的,就不是仅对现实世界进行客观记录,而是将现实世界予以最大个人化——在拍摄现实的同时,抽离现实,让现实成为另外的独立之物;因为,最重要、最真实的现实并非眼见之物,而是眼见之物与内心反应之间的关系。摄影,说到底,就是表达这一关系的过程。
    在预计2014年全球将产生4000亿张照片的背景下,这一精深幽微的过程,已经快捷化为一个简单的摁钮动作。但正如我在上一篇中说到的:所谓读图时代,并非以图片呈现的数量、频率和规模来定义,而是以话语权更集中在图片上来定义的。也就是说:当个体拍摄成为随时随地、司空见惯的行为时,这个行为只是一个现象,社会解读的话语权结构发生重大、深刻的变化才是现象背后的重点。
    这是一场真正的“逆袭”:全民狂欢的“读图时代”终结了摄影的“英雄时代”,而且,恰恰在影像获得了空前权力的时刻。
    这或许有些讽刺,但确是摄影造化如此:时代与个人之间,这一纸互为的证明,不再是一枚终身成就的勋章,而是一道只身犯险的隘口,只有通过这个隘口,即先成为一个“人”,才能成为别的什么。这意味着,在一个功能型的消费社会,在一个影像泛滥的年代,如果一个人坚持选择“摄影家”作为他的身份识别,那么,他最需要坚持的,就是他作为一个人的精神向度和高度;以及这两个维度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时,如何让照片真的成为“一种关系”的证明。
    我以为,这是摄影在当代最深刻的提示。
    因此,所谓摄影家,也只是努力通过隘口的真实个体。他们必须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边界模糊、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摄影生态。在这里,单一权威的评价体系被各种流行话语所取代,层次分明的分类序列被各种交融兼容的艺术手法而打破,甚至于严肃宏大的叙事主题也迅速被生活化的个人独白所消解……摄影生态所表现出来的可能性、丰富性和参差性,让摄影家越来越此清醒地意识到:摄影的问题,不是如何面对世界,而是如何回归自身——摄影,最终是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恰恰是最难的。
    因为,我们通常习惯于将别人的问题,或是大多数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又或者,我们要通过别人的肯定,通过一群人的肯定,才能找到自己。
    比如,很有意思的是,国中对于摄影群落的划分,往往不是基于风格,而是基于地域。而一些仿佛基于风格的划分,比如目下最当红的“新锐摄影”,又只是一个笼统的姿态,其鲜明而具体的艺术主张又是什么呢?依旧语焉不详。因而,最直接的一个后果是,摄影的确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甚而轰动的现象,但也就止于这种隆重。大批追随者们日夜兼程,却总仿佛不得要领,因为被追随者也说不清,他们到底是什么。而另一批人,在痛苦地转型与再转型之间焦虑彷徨——从纪实到观念再到纪实,哪一趟都没落下,却发现,越来越不明白,怎样才是自己的摄影?
《下楼的裸女》  杜尚
     说个100年前的故事。当时有个叫马塞尔•杜尚的年轻人,画了一幅画,叫《下楼的裸女》。他把这幅画送去参加巴黎的独立艺术沙龙。评审委员会拒绝了这幅画,理由是:这幅画有些立体主义,但不纯粹,因为加进了未来主义的运动感。我堂堂立体主义掌门的巴黎艺术界(也是当时世界艺术中心)岂容他人染指?但他们又觉得杜尚是一个可造之材,因此,提出只要杜尚将画中的运动感去掉一些,这幅画就可以在沙龙展出。这可是一个扬名立万的大好机会。但杜尚听了这个意见,一言不发,坐上出租车,到沙龙将自己的画取了回来。
    一个重大的转变在这个年轻人心里发生了:“这帮助我完全从过去解放出来了。我对自己说:‘行啊,既然事情像这种样子,我就没有理由要去加入什么团体了——以后除了我自己,我不会再去依赖任何人。’”
    后来,一个著名的收藏家看到这幅画之后,向杜尚开价:一年出一万美元,包下他当年的全部作品。当时一名不文的杜尚拒绝了。他后来说:“本来我可以方便地得到一万美元,但是,不能,我感觉到了其中的危险。我总是一开始就察觉到了这种危险……当时我29岁了,所以,我已经足够成熟来保护自己了。”
    杜尚确实是成功地保护了自己,因此他才能在其后成功地让整个西方艺术拐了个弯:使艺术超越艺术本身,奔向更为自由的境界。而这种对于自由的敏感的坚持,正是他一生小心翼翼保护的东西。杜尚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完全的自由,才是他最珍贵的安身立命所在。
    他从《下楼的裸女》被拒绝中明白:任何一个艺术派别、圈子、群体,哪怕是以标榜自由、解放、反叛为宗旨的现代派,其实和传统派一样,都是要画地为牢,占山为王。因此,一切所谓的进步与革新,一切新旧风格的替代与更迭,都只是为了建立新的权威,而不是真正地解决艺术的问题,也不可能让人获得艺术的真谛。而金钱的束缚,更加赤裸裸,一旦被它绑架,是很难挣脱的。
    杜尚说得好:“我不认为艺术因为有了理论定义就能具有共同的东西,这太像政治宣传了”——当艺术有了共同的东西,就更厉害了么?就更有说服力了么?或者,就更有价值了么?一伙人就一定比一个人更正确么?或者,就一定更让人有信心么?杜尚29岁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一直保持着他的独立。他做自己的艺术,同时宽容着别人做别人的艺术。他并不以自己为标准,也不以他人为标准。他这种“各自的艺术”姿态,反而让几乎所有知名的艺术圈子都想拉拢他,都标榜他为重要成员甚至精神领袖。
    各自的艺术,各自的摄影——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却如云浮雾障,怎么看,都是一个错误的方向。我们太难逾越的是:明明每个人都想要成为独一无二的摄影家,偏偏每个人都在别人的标准里定义自己。其实,任何一种风格、手法、语言、媒介、技术、潮流以及各种理论造词运动的夸饰都不可能是独家的,因而也不可能凭借这些去树立那一个艺术上的“独一无二”。唯一“独一无二”不可复制也不可替代的,就是“我自己”。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所以,为什么不去找“自己”,而要去找“别人”呢?
    你需要为哪一种摄影振臂高呼吗?你需要为哪一种理论坚决捍卫吗?实际上,无论你拍哪一种照片,这些照片,首先是对你自己有意义。或者,最终,它们也是对你自己最有意义。
    在各自的摄影里,摄影家可以在影像的喧嚣中艰难跋涉;也可以在风花雪月中自娱自乐;可以大大方方为图片成为收藏拍卖的新宠而欢欣鼓舞;也可以在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虔诚地将摄影奉为信仰……只要确定:所有的这些都是现象,而不是目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隘口,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这也是任何成功和荣誉都无法取代的目的。
作者:李楠

版权声明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本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Copyright Images Copyright Society of China(ICS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