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权利与艺术的尊严 2015年11月18日 总第14期

2015-11-26 16:08 来源:未知 编辑:著作权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
2015年11月18日 周三 总第14期
摄影——在这里更加得到尊重


【本期导读】
⊙摄影收藏老大靳宏伟:越贵越有升值潜力
⊙摄影作品有收藏价值吗?
⊙观察│艺术品保税什么意思?
⊙拍风景的几个误区
⊙欢迎各位首席代表参加大学生影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收藏】
摄影收藏老大靳宏伟:越贵越有升值潜力

来源 Art289

自2006年第一次购入价值30万美元的摄影作品开始,靳宏伟的摄影收藏劲头就持续攀升,近几年其摄影收藏已达两千多件,成为华人摄影收藏界不折不扣的老大。尽管做收藏是出于喜爱,但靳宏伟还是把求稳放在第一位,“我希望所有做收藏的人都记住,越贵越好的东西升值空间越大。”

在“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中,有一个收藏展—“从图片到照片:来自靳宏伟的中国当代摄影收藏”,展场设在靳宏伟自己位于草场地的希帕画廊,共展出150幅照片。从已跻身国际艺术家行列的王庆松、海波,到近年新出道的于筱、卢彦鹏,靳宏伟收藏了一大批中国当代摄影界活跃分子的代表作品。可以说,这个展览足以呈现当今中国摄影艺术的整体面貌。

Art289记者在希帕画廊两次见到这位华人世界最大的摄影收藏家,每次他都着一身正装,像要出席重要会议,但言谈之中,却透着一股活泼劲儿,很有亲和力。靳宏伟今年80%的时间都待在中国,比往年长很多,以往差不多是一半一半,因为活动太多。名声在外,摄影收藏及相关的活动开始越来越多地占用时间精力,他感觉有点忙不过来了。

 从摄影师到数一数二的摄影收藏家

“从图片到照片”展出的作品,在靳宏伟全部的中国摄影收藏里,比重不到一半。而在他所有的摄影收藏中,中国摄影师的作品只占了六分之一,而且是最近两三年集中收藏的。靳宏伟的收藏,是从西方经典作品开始的。

靳宏伟的摄影收藏第一次为公众所知,是201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收藏展“原作100”,展出的都是西方大师的作品,从亚当斯、布列松到达明安•赫斯特,还把对中国人来说相当陌生的美国摄影大师哈里•卡拉汉(Harry Callahan)带入了人们的视野。

在这个展览之前,靳宏伟还没把摄影收藏当成正经的事业。他走上摄影收藏的道路,是个人“情结”使然。出国前,靳宏伟是一名摄影师,在《上海画报》做过摄影编辑,对摄影充满抱负。1989年,他干脆到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学起了摄影,拿到硕士学位。但是,毕业后没找到工作,只好做起了生意,摄影也渐渐放弃了。

2005年是靳宏伟事业起飞的一年,他的手里也有了闲钱。“人总有个情结”,靳宏伟心里还是牵挂着摄影,但他没有回头去做摄影师,而是在第二年做起了收藏。“你离开(摄影)很多年了,要想再做回去,不是说不能拍,也能拍,但是要比原来拍得更好就难了。如果你做不到比原来更好,那你就得有自知之明,不能再做了,对吧?实际上我也能拍照片,但拍一般的照片,拿起傻瓜机就拍的那种,对我来说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2006年,靳宏伟第一次出手,就购入价值30万美元的照片,其中以哈里•卡拉汉的作品为主。他称自己选择了一条“不太费力”的道路,“也想收藏绘画,但我不懂,摄影毕竟是我在学校学了的,知道这个脉络,也看了导师和系主任他们是怎么收的,所以马上就有了概念,上手很快。”

在马里兰艺术学院的学习经历对靳宏伟影响深远。之所以大批购入卡拉汉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自己导师的影响,因为他是卡拉汉的学生。但初涉摄影收藏的靳宏伟“并没有想要怎么样”,也没有做大收藏家的野心。但好东西是藏不住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摄影师付羽看到了靳宏伟收藏的作品,很惊喜,回来就告知了策展人蔡萌,蔡萌问靳宏伟愿不愿意展出,他马上就答应下来,于是就有了“原作100:靳宏伟收藏20世纪西方摄影大师作品展”。

展览的成功让靳宏伟的摄影收藏劲头大增,加上前几年美国经济不景气,照片不会特别贵,而自己的生意又一直在赚钱,就沿着摄影史一路收了过去。“原作100”的另一个影响是,靳宏伟一下子成了有名的摄影收藏家,在华人摄影收藏界内,更称得上数一数二。2011年,他收藏的照片已经有三百多张,近几年更迅速增至两千多张,在华人摄影收藏界,是不折不扣的老大。2013年,靳宏伟又成为世界著名希帕图片社(Sipa)的最大股东,这件事是这一年摄影界的大新闻。靳宏伟说,当时这家老牌图片社遇到困难,但它有两千五百万张底片,很有价值,对谁来说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原作100”之后,靳宏伟的活动迅速多了起来,国内举办了一系列他的摄影收藏展:“从卡拉汉到杰夫•昆斯:来自靳宏伟的收藏”,“哈里•卡拉汉原作展”等等。今年的“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开幕一周后,又在中华世纪坛做了“触摸经典:中国当代100原作展”。

去年苦于照片没地方放,脑袋一热,他创办了希帕画廊,给照片找个落脚的地方,“顺便做一些展览”。尽管他希望希帕画廊能够按照正常的商业模式运行下去,但目前并没有给它设定盈利目标。

靳宏伟说,画廊和自己的收藏之间是平行关系,互不干涉,希帕画廊有自己的定位,方向主要还是摄影。就个人收藏取向来说,靳宏伟还是更注重西方大师的作品,而希帕画廊侧重发掘中国年轻艺术家,同时引进西方新晋摄影师。

但画廊的开幕展呈现的却是孔宁的油画。孔宁原本是律师,没经过绘画方面的专业训练,但靳宏伟就是喜欢他的作品,很多人提醒他要小心,但他说“我不管”,跟决定开画廊一样,干了再说。如今,绘画作品也成了希帕画廊的目标之一,他还问Art289记者有没有好的画家可以推荐。

但他绝口不谈自己藏品中那些珍品的价值,不想在收藏上显得太高调。他说,这样做很容易挨骂,“有的富人张牙舞爪,的确让人讨厌。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可能也没有想得太周全。”前不久,马云和曾梵志合作《桃花源》,很多人骂马云,却很少有人骂曾梵志,因为人家花几千万不是为了马云,而是冲着曾梵志,“马云有过拍卖记录,一两百万到头了”,大家会觉得马云是在瞎搅和,占便宜。

等观念变了,中国的摄影收藏会很厉害

“我希望所有做收藏的人都记住,越贵越好的东西升值空间越大,因为越贵的东西大家越想要,它的需求在那儿,(好东西)又越来越少;越便宜的东西升值空间越小。”谈起自己的收藏心得,靳宏伟说还是把求稳放在第一位。尽管做收藏是出于喜爱,但在选择作品时他仍然保持着商人的冷静。

对入行较晚的藏家来说,捡便宜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靳宏伟谈起邱志杰“纹身”系列中的一张作品,“就是身上写着个大大的‘不’字那张”,1994年第一次露面的时候价格是1800元人民币,2013年购入时已经是22000欧元,约合18万元人民币,翻了100倍。

所以,他的收藏重点还是在摄影大师的经典原作上。他收藏的卡拉汉作品,都是当年摄影师自己洗印的,数量稀少。在对中国摄影师作品的收藏上,也多从已有定评的当代作品下手,比如王庆松的《跟我学》、刘铮的“国人”系列。在对艺术家的选择上,靳宏伟并不局限于摄影师群体,邱志杰、张洹等不以摄影为主要创作媒介的艺术家也是他的关注对象。还有一类照片,可以说是行为艺术的延伸,比如何云昌的《一根肋骨》、刘勃麟的《隐形人》。这些照片都有一个共同点 — 创作者的名字一定是响亮的。而且,他的收藏多半来自画廊,因为大部分摄影师都由画廊代理,画廊已经帮他“筛选了一次”,比较稳妥。

靳宏伟讲得很明白:“我主要的收藏一定是有学理定位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国外的就不用说了,肯定是在摄影史里面的。”在他的收藏中,也有一些还没有进入摄影史的新锐艺术家作品,“觉得挺不错,价位也不贵,”但占的比例很小,比如于筱,他是“出来一张收一张”。

尽管还是以西方经典作品为主要收藏对象,但他发现,中国摄影师的作品质量已经很不错,“无论是才智、能力、悟性还是制作,各方面都不错,包括对影像的理解、判断,都非常厉害”。现在,大家都知道他在做摄影收藏了,“所以也不能忽视他们”。靳宏伟表示,只要自己的收藏继续扩大,“实力还在,身体也允许”,今后会多收一些中国当代摄影师的作品。

由于中国摄影市场起步很晚,摄影又很花钱,国内摄影师的处境比较艰难。谈起这些,靳宏伟表示,摄影师的生存一直都不容易,当年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也一度很缺钱,后来找了个有钱的女朋友才解决问题。“当然,我不是鼓励中国摄影师找个有钱的女的去养他们。”说到这里,靳宏伟忍不住笑了。但笑谈背后,是有感于摄影师的苦涩,在靳宏伟看来,一个摄影师的成功,不但靠才能和努力,很多时候要仰赖运气。

他认为,摄影市场的培育是个漫长的过程:“西方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人收藏照片,摄影市场却直到1980年代才真正培养起来,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中国可能也要经历这个过程。”在他看来,中国现在的摄影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虽然也有人收藏照片,但要是跟绘画收藏比起来,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特别是在当代艺术摄影方面。中国有很多人收藏老照片,看重的主要是文献价值,而不是艺术价值。

但靳宏伟说自己是个总对大趋势抱乐观态度的人。“中国的市场很大,关键是人们的观念得转变。等到观念转变了,觉得摄影可以收藏,到那时中国会很厉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收藏】
摄影作品有收藏价值吗?

来源 网易艺术

收藏见多了,但是关于摄影作品的收藏,很多人还是充满了质疑和疑问,因为摄影作品不像画作一样只有一个原稿。那么摄影作品是否还具有收藏价值呢?

在很多电视剧及电影的多镜头里都可以看到主人公家中、办公室里挂着一些摄影作品:

可见,在如今全球范围内的当代艺术市场中,人们对于摄影作品的喜爱程度逐年加深,购买收藏的人也越来越多。

自1980年代以来,摄影艺术市场的表现引人注目,艺术品投资家认为,尽管摄影作品的价格不断升高,但摄影市场的实际价值尚未被完全挖掘出来,不少作品的价值明显地被低估了。而这与大众对摄影的一些误解或浅显的理解是息息相关的。

误解1 :照片是可复制的,所以不值得收藏

许多人认为,照片是可以重复印制的东西,所以它的价值就不具备“孤本”的意义,不值得收藏。但是在这一点上,成熟的欧美摄影收藏市场早就给了我们提示:摄影作品的买卖可以参考版画的方式,通过控制印量(版数)来保证作品的收藏价值。

误解2 :摄影太简单,按下快门就行

这种过于肤浅的理解严重阻碍了影像艺术在中国的普及。在欧美和日本,影像艺术在市场上早已被接受,2006年纽约苏富比拍卖的王庆松的照片《跟我学》,以超过31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实在是给中国图片艺术家打了一针强心剂。而中国的影像艺术市场,从2001年才开始启动,而当代摄影作品出现在拍卖会上时,仅仅只有两件作品。

疑问:摄影作品的收藏价值何在?

摄影作品价值的衡量是多方面的,拍摄时所处的年代、摄影师传达的思想、作品内涵及时代意义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一张作品的价值。摄影作品不仅有艺术价值,它们的历史文献价值同样不可小觑,而这种独特的价值是其它艺术品很难具有的。

艺术家王庆松:“摄影作品的价值还是在于,个人的态度要在大的文化背景中独立出来,通过造型语言和视觉效果传达出它的文化意义,综合呈现出摄影作品的收藏价值。”


事实上,现在正是收藏摄影作品的好时机。摄影艺术品与其它艺术品相比,发展潜力更大,如果及时进入这个市场,也许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收到高质量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增值潜力十分可观。

斯蒂芬•伯洛夫在《收藏摄影作品的回报能有多高?》一文中对1987年到1997年间的美国摄影收藏与美国的股市投资进行了对比:“让我们这样讲,自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以来,美国股市经历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十年‘牛市’。但假如你当时也在摄影图片市场进行了正确的投资,那么你得到的回报甚至会超越股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收藏】
观察│艺术品保税什么意思?


作者 张婷 来源 中国艺术报

中国艺术品市场在不断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前景下,如何可持续发展?新经济环境下的艺术品保税市场有怎样的运作模式?又如何实现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合理配置,搭建更完备、便捷的交易平台?这些问题,在日前于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召开的“2015中国艺术品保税市场高峰论坛”上,得到了各方专家的讨论。

论坛作为“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分会场重要活动板块,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等机构联合主办。论坛上还启动了“2015中国北京国际艺术珍品保税展”项目,作为中国首个有文化保税特色,聚焦、汇聚了海外中国艺术品的大型项目,展览将于今年年底在北京举办。

 “真品+珍品”价值有待开发

 “随着我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国内收藏机构与公众收藏投资人对艺术品需求日益增长。目前,博物馆、美术馆等收藏机构数量已达数万家,国内具有艺术品拍卖资质的机构同样面临着精品级拍品稀缺和市场需求旺盛的局面。在我国居民资产配置中,已有3%的资金流向艺术品领域,在高净值(可投资资产达1000万元人民币)人群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15%,这就意味着中国艺术品投资消费领域拥有相当的市场规模。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张柏说:“从全球艺术品投资现状与国内投资需求两方面来看,稀缺性和资金充足的市场现状决定了艺术品‘真品+珍品’的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艺术品交易已经进入了市场活跃的新阶段。而北京作为中国艺术品交流、交易中心,在连接国际、国内两大艺术市场,配置两种资源的同时,可以依托保税区‘免税、保税、免证’的优惠政策和贸易便利化措施,建立全球艺术品交流、交易的新通道、新平台。 ”

在我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和“自贸经济+文化保税”新政策的创新经济环境下,探索国内外艺术品保税交流、交易的管理模式和操作方法,成了论坛上各方关注的焦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经济系主任徐晨直言:“文化保税这一概念将国际贸易中针对普通商品的保税政策及通行做法运用在文化领域,也就是说文化企业及其产品在文化保税区内发生的企业间交易,可享受进口货物不征税、出口货物不退税等优惠政策。文化保税对于大家还比较陌生,过去我们经常说要参考欧美,有一个可对照的东西才敢实施,但现在中国很多政策的创新,都已经走在了全球的前面。比如说自贸区,就引领着很多综合保税区进一步地转型、升级,但中国的加工贸易在世界上找不到任何的参照物。因此我认为,谈口岸管理与保税运作,需要我们有不断创新的想法与做法。 ”

保税的核心不在税

“发展艺术品保税市场的核心目的是便利交易,而文化传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交易,因此文化保税园区才应运而生。就艺术品市场而言,保税的核心不在税,而是进出便捷、高效流通,在文化保税园区内进行艺术品的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将是未来投资市场的大势所趋。 ”北京市拍卖行业协会会长、北京华晨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学军强调说:“保税区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平台,只有在展示、鉴定评估、仓储、物流等环节全都健全了,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益。效益发挥出来了,收藏也好、投资也好,财富就会真正得以实现。 ”

对于其中的鉴定环节,甘学军认为程序有时候比结论更为重要,“结论是可以在学术的范围内讨论的,可是程序不容置疑,它必须是完备的、科学的,任何价值的实现都要建立在学术价值的认知上。反过来说,学术价值的认定,也要通过价值实现引导,得到认知、得到同步。在保税区方面比较领先的国家,像瑞士、新加坡,他们最为核心的东西就是为投资者服务。对于投资者而言,传统的收藏就是自己保有、享受,最多和三两个人分享。但是在世界范畴,整体的趋势已经是艺术品投资,其中的艺术品是作为一个金融的媒介,作为一个财富配置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过去习惯艺术品涨,不习惯跌,实际上既然是投资市场,涨和跌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在保税区也同样如此。 ”

70%左右的收藏者都是新手

自贸经济已成为文化市场发展新常态,无论对于海外古董艺术品经营机构,还是国内收藏机构、收藏家与投资者,都需要建立规范的商业通道与交易平台。论坛上,大家对于这个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社会文物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薛国芳指出,艺术品的交易,一直是处于买方市场。如何整合资源来培育买方市场是重中之重,并且要为买方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为艺术品交易建立便捷的通道。北京大美思博文化艺术公司董事长陈新宇则说:“搭建互联互通的艺术品交流、交易平台,是为艺术品交易提供服务,买方是未来我们要关注的群体。现在大家的关注点还是在货源、在卖方,真正对买方的支持很少。其实70%左右的收藏者都是新手,参加论坛的资深藏家已经有几十年的经验,但大家也都是从新手过来的,对其中的艰辛深有所感。因此,在这个平台之上,真伪是我们最在意的,保‘真’ ,且保‘珍’ 。 ”

平台的探索,一直是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研究的重点,他从物理平台,延伸到信用平台,以及互联网平台的价值。“互联网的平台更具有想象力和延展力,中国报税口岸的网络平台也很重要,更多的人,未来可以通过互联网、 APP看到文物或者珍贵的艺术品,实现在线交易、在线托管。 ”魏鹏举说:“海外的很多艺术品或者文物,不一定只是简单地出售,而是让更多的社会公众进行了解,把艺术符号和创意经济进行结合。其实通过这个平台的推荐,当很多重要的艺术品甚至文物被人们广为了解的时候,它所附带的艺术符号甚至文物价值的内涵是完全可以剥离出来的。在这方面,故宫博物院已经做得非常成功——文物本体不动,但它的影响力与价值已经让艺术符号独立存在,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创意经济。从这个方面来说,如果想要让有限的物理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就一定要按照创意经济链的思路来开拓它。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摄影知识】
拍风景的几个误区

作者  徐和德   来源 中国摄影报

风景堪称摄影者拍得最多的题材,因为拍摄的人多,各种各样的想法也比较多。其中,在色彩、镜头、光圈、滤镜的使用方面,有着诸多的误区。以下是一些常见想法和相关的分析,供影友参考。
  
饱和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不少照相机的“拍摄菜单”中关于“影像优化”选项里都有专用的“风光摄影”选项,选中后拍摄的图像色彩会比较艳丽。因此,有摄影者误以为风景照片的饱和度要高些比较好,所以大都喜欢将照片饱和度处理得很浓郁。
  
其实,风景照片也要针对不同题材来确定最终的色彩饱和度,并非饱和度越高就越好。与之相反的是,有些照片的饱和度甚至还需要作适当的减弱,要以淡雅的色彩来展现风光的魅力。例如,那些表现江南水乡风光,表现雾气雾景的照片,包括反映某些历史遗迹、古迹的照片等,因为未必需要高饱和度,有时候摄影者还可故意将画面处理为黑白片,都是为了体现特定的意境或氛围。
  
镜头视角越广未必越好

拍风景常常会用宽广的视角来体现宏大场景,因此有不少摄影者以为拍景就得添置各种大广角、超广角镜头,尤其是像14-24mm,或是8mm、16mm鱼眼镜头等。事实上,风景摄影的取景构图,同样需要遵循主题表达的需要,并非视角越广就越好。
  
实际上,那些较为经典的风景照片,其实大都使用了28到35mm之间的常规广角镜头拍摄,这些焦距段的特点是透视关系较为自然,不易显得过于夸张。而视角过于广阔的超广角镜头反而会带来近中远景的透视过分夸张、构图视角受限制、画面中景物难以按需取舍等较为棘手的问题。
  
在拍摄实践中,如果认为24mm或16mm焦距的视角仍嫌不够的话,可使用“接片”方式来解决。用广角镜头拍摄2-5张或更多的素材,后期利用软件拼接合成,就能形成远远大于超广角镜头的视角。而且,接片并不像某些人想像得那么复杂难懂,只需稍加学习、练习就能自如掌握。
  
按拍摄手法合理使用小光圈

拍摄风景一般都使用相对较小的光圈,但并不一定要选择最小光圈。数码相机的影像传感器表面很光洁,小光圈所带来的光线衍射容易降低成像的清晰度。因此,即使是相机厂家,一般也不提倡摄影者用F16、F22等小光圈。实际上,拍风景时镜头的焦点大都已经处于“无限远”,选择F8、F11的光圈,基本上能满足控制景深的需要。如果需要获得某些特殊效果,例如在表现虚幻的流水,飘动的云彩或抖动的树叶等,必须延长曝光时间时就可大胆使用最小光圈。为了画面主题表现的需要,在其他方面做出适当让步也是必要的。
  
滤光镜按需使用未必“全上阵”

应该说,各种各样不同性能的滤光镜,对拍摄风景照片具有一定作用,但在实际拍摄的很多场合中,并不一定需要使用各种滤光镜,而是要按照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光照角度,注意前景与背景的关系,通过正确的对焦、准确曝光以及合适的白平衡等进行组合,就能拍出效果不错的照片。甚至,后期都无需进行处理,或是大大减少后期的工作量。
  
之所以要选择一些特殊的滤光镜,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特定矛盾,比如逆光拍摄带有日出日落的高反差场景,加用中性灰渐变镜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压低天空亮度,来调整画面的反差。如果需要消除水面反光,包括某些树叶表面的反光,使用偏振镜的效果更加显著。至于某些红色、蓝色、橙黄色渐变镜等,如使用不当,画面反而会显得很不自然,后期调整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反倒不如拍一些不添加滤镜的正常画面,后期再借助蒙板、曲线等再进行适当的调整即可。
  
“居高临下”需有“度”

有经验的摄影者拍摄城市或山川风景时,大都会选择一个制高点,这的确是个好主意。现在有不少摄影者开始添置多轴飞行器来航拍,这种能够“拔地而起”进行高空拍摄的器材,为高视角取景带来了如虎添翼的便利。为了升高拍摄,有些摄影者还特地破解飞行设备的软件,以超过限高的高度进行拍摄,若控制不当,容易导致“炸机”。无论是上摩天大楼拍摄,还是以多轴航空模型拍摄,适当高度的斜视拍摄,比较符合日常的观看习惯。而垂直角度拍摄时,除了需要表现那些平面设计图案为主的内容之外,对建筑物以及环境的反映都未必很理想。若用光不佳时,画面也容易缺乏立体感和层次感。因此,“居高临下”也需要“度”的把握,位置过高未必就会更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各位首席代表参加大学生影展

各地、市首席代表:2015“金驹杯”世界大学生摄影展将于11月21日在江西省上饶市开幕,欢迎各位到上饶参加开幕式活动,有意前往者请与协会副总干事朱宝祺联系,他会安排各位参加开幕活动。电话: 13911533055 


“首席V”是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专为全国各地首席代表服务的信息平台,欢迎大家来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联系我们】
电话:010-65978100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12条48号(100007)
电子邮件:icsc1839@126.com

【更多内容】
请登陆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官方网站www.icsc1839.org或关注icsc1839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本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Copyright Images Copyright Society of China(ICS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