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再次推出世界名家原作—“器”与“道”的合一 ——评美国摄影家迪尔曼·克瑞恩的铂钯印相制作

2016-11-16 14:55 来源: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摄影公社 编辑:wangxin


《光之炼金术》—迪尔曼·克瑞恩铂金印相原作展


《光之炼金术》—迪尔曼·克瑞恩铂金印相原作展是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共同主办,包商银行协办。展出作品均为美国当代铂金印相创作名家迪尔曼·克瑞恩的原作。本次展览展出作品是作者以其三十年来创作生涯的100幅辉煌而精湛的铂金印相作品,向公众展示他以光为器建构自然之影像,以光为术锤炼日常之景象,从而表达对自然的敬仰、对现代社会中无常空间及物品的审美感受与提升。铂金印相不仅影像稳定、层次丰富,更呈现出独特的视觉审美体系。


展览时间:2016年11月26日——12月4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本次展览是继今年上半年本会与中国摄影家协会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保罗•卡普尼格罗(Paul Caponigro)“直接摄影”原作展后,再次推出的世界名家原作展。







“器”与“道”的合一

——评美国摄影家迪尔曼·克瑞恩的铂钯印相制作


作者 唐东平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授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易经》中的这一关于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哲学命题,在中国也时常被艺术批评加以引用。按照传统的理解,在艺术上的“重道”,即追求物质具象之外的永恒精神,而“重器”,则注重物质具象本身,体现在创作层面上则是较为实在的技巧运用。可以说,“道”与“器”之争贯穿了中国艺术史在内的整个中国文化史,重道而轻器,则成为绝大多数中国文化人所采取的价值取向。






日落,斯丹尼斯立石,奥克尼群岛,苏格兰,迪尔曼·柯瑞恩,铂金印象,8x20寸,2007年

而事实上,这样的传统理解是有偏颇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崇尚“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同样也是《易经》中的核心理念。要知道,宏观、抽象、概括而无形的“道”,只有通过具体可感的“器”,方能为人所觉察,没有了“器”,“道”则无从获取,此二者相互依存,无法分开。可以说,“道”寓“器”中,“器”“道”合一,所以千万不可执着一词,固执一念。自古人们对此二者的认识,无论是“形而上者”,还是“形而下者”,都只不过是所站的立场与所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所说的其实都是一回事,实在没有必要有所扬抑与褒贬,以“执着心”和“分别心”去攻讦本不该分彼此的彼此。


而对于一个具体的艺术家,乃至工艺制造者来说,就应该是从“器”的无限奇妙中求取“道”的精深与博大,《中庸》中所强调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做人求学问的道理,其实同样适合于我们的摄影艺术创作。广大与精微,初一看是两个极端,但其实它们兼容并包,互为因果与前提,广大寓于精微之中,在精微处显现广大,对于具体的艺术创作来说,由于艺术家个体的生命与活动,必须要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也只有从精微之中才能探求并获取广大了。所以,老子才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离开了精微,谈何广大?舍精微,求广大,只能是空中楼阁,痴人说梦!


扳手,栗树山泵站,马萨诸塞州水资源管理局,-迪尔曼·柯瑞恩,铂金


铂钯印相工艺,从其最具魅力的传统铂金印相工艺发展而来,直到今天为止,它仍然是诸多传统摄影工艺中的佼佼者。铂金印相工艺复杂,材料昂贵,但由于其成像质量极佳,影纹细腻,层次丰富,反差与影调均能表现出摄影的最大魅力,如今已经成为精品影像的化身。另外贵金属稳定性好,几乎可以作永久性保存,这类影像作品常常成为博物馆、画廊和个人收藏机构和广大艺术品收藏爱好者的至爱,正如中国瓷器中的宋时的汝窑和元时的青花,也如今天日本茶道中顶级的铁壶和银壶,因为精致稀少而备受推崇。那匠人之国中的匠人精神,几近于道的极致追求,“形而下者”,其实并不为下,谁说不是呢?


传统的铂金与钯金系列印相技术,源自于西方一百多年前的铁盐印相工艺(Iron Printing Processes) ,那时摄影史尚处于早期,由于技术的繁琐复杂,尤其是所采用的物质材料为贵金属材料,其技术的运用与推广,一直举步维艰,一个半世纪以来,这种技术只能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里,且一度被各种新技术所淹没,以至于无人问津,几近成为失传的“文化遗产”。 


尽管银盐工艺的运用在传统影像界更为广泛,但是,迄今为止铂金工艺仍然是历来众多影像专家所一致公认的作影像耐久保存的首选工艺。


钯金工艺是对铂金印相配方的改进,在配方中加入了另一种贵金属“钯”,所以又可以叫做“铂钯印相工艺”。两种贵金属的交互配合,相得益彰,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材料的成本,又能进一步为影像技术的控制(如画面层次、反差与影调关系等方面的调控处理)与具体画面效果的呈现,提供更多的空间与可能性。


迪尔曼·柯瑞恩(Tillman Crane)


即使在美国,专门从事铂钯摄影创作的摄影家也是屈指可数,而迪尔曼·克瑞恩(Tillman Crane)就是其中出色的一位,他大器晚成,78年田纳西州玛丽维尔学院艺术学本科毕业的他,直到90年才获得新泽西州纽瓦克特拉华大学摄影专业硕士学位,后来曾担任过犹他州桑迪市沃特福德学校摄影项目的主任,继而担任该校的兼职教师与正式教师,他与比他年长的布列特·韦斯顿、约翰•塞克斯顿、保尔•卡波尼格罗等中国摄影人所熟知的摄影名家,一直保持着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其作品被卡内基视觉艺术中心、范斯沃斯艺术博物馆等十余家文化艺术机构收藏。



仪表,栗树山泵站,马萨诸塞州水资源管理局,-迪尔曼·柯瑞恩,铂金印象,16x20寸,1992年


在迪尔曼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充分地感觉到被摄环境与被摄物体之中“光”的完美存在,这在其他摄影工艺中十分难以呈现的最为丰满的过渡细节,在铂钯工艺里却得到了最大化的表达,当然,这与作者对铂钯印相工艺精益求精的追求是分不开的。“现在,我只通过铂金/钯金印相制作我的片子。我喜欢这种色泽,喜欢它整个的色调范围,这些都是通过手工操作完成的。我很享受每次制做片子的节奏和过程。”说起他的照片,迪尔曼如数家珍。


到达极致,便现永恒。我们在这里可以发现并证明,摄影家重“器”的匠人精神,与艺术家对艺术本质合乎“道”的追求,本来就是合二为一的,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才能够深切地体悟到,迪尔曼铂钯摄影作品在对“物”与“光”的演绎与驾驭中,那“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的独具匠心的黑白神韵。



[1]铁盐印相,是指以铁的化合物为感光原料的系列印相工艺,期中有著名的铂盐印相和蓝晒法。所有的铁盐印相工艺都是在光线的作用下把正铁(即三价铁)还原为亚铁(即二价铁),而亚铁又能把某些金属化合物还原为纯金属状态,这些将被还原的金属化合物可以是铂(platinotype)、钯(palladiotype)、金(chrysotype)、银(argyrotypeArgentotypeKallitypeVandyke)、水银(amphitype)或铁(cyanotype)的化合物。其中最早的铁盐印相是一种铁银工艺(argentotype),在1842年由英国的约翰赫歇尔爵士(John Herschel)发明,而铂盐印相则出现在爵士去世后的第三年,即1873年,由英国科学家威廉姆韦尔斯(William Willis)发明,他还于1879年成立了自己的铂金印相公司。

[2]见唐司空图《诗品雄浑》

 

版权声明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本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Copyright Images Copyright Society of China(ICS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