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影像艺术品的收藏

2017-04-05 10:02 来源: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摄影公社 编辑:wangxin

作者  曾璜

自摄影术发明之后,人们就一直在找寻“彩色的照片”。 “每一个特殊时代都产生、制造和采用了独特的彩色印相法,它所提供的染料和色素对色彩的品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色彩的品质定义了一种风格,同时也定义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自摄影术发明之后,人们就一直在找寻“彩色的照片”,因为人眼看到的是彩色的景物。最近,英国学者帕梅拉·罗伯茨通过收藏的彩色摄影作品,编著了《百年彩色摄影》(Pamela Roberts, A Century of Colour Photography)来呈现彩色摄影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了反映彩色摄影技术发展的作品、反映报道社会现实和传媒业彩色化进程的代表作品、流行的彩色影像、实验性的彩色摄影艺术和最近彩色摄影的新发展。

“每一个特殊时代都产生、制造和采用了独特的彩色印相法,它所提供的染料和色素对色彩的品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色彩的品质定义了一种风格,同时也定义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罗伯茨的论述对刚刚兴起、尚无彩色摄影收藏脉络的中国摄影收藏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

1491358992453115.jpg
达盖尔银版《女孩》,手工上色,约1850年代,6 X 7.2cm, 存世量极少,无市场参考价格,吉宏业收藏。

早在1850年前后,就有好事之人通过后期手工上彩达盖尔照片和蛋白照片,19世纪60年代之后开始出现采用碳素工艺和重铬酸盐工艺为照片添加色彩,之后是采用彩色滤镜或通过在胶片感光乳剂中添加染料来制作彩色照片。[1] 而英国的摄影史则认为卢米埃兄弟在1907年发明了第一种商业彩色印相法。而美国的摄影史认为“20世纪70年代,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的第一次彩色摄影展象征着彩色摄影已经得到了艺术机构的承认,确立了彩色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的存在,是摄影史上的分水岭”。而欧洲的学者则认为,欧洲摄影家在上世纪70年代与美国同行一样为彩色摄影成为艺术作出了卓越的成绩。美国柯达公司、德国阿克法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相继研究出便捷的彩色胶片,让彩色摄影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世界上最昂贵的影像艺术品都是彩色照片。

在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争夺着摄影史上彩色摄影术发明权和话语权的状况态下,主要的摄影史著中都少有对中国彩色摄影发展脉络的阐述。谁是中国彩色摄影的先驱?最早的中国彩色照片是那张?出现在哪一年?摄影师是谁?拍摄了什么内容?

1491358992309864.jpg
桑德斯 《理发店》,1870-1880年代,约21X 26 cm,原版蛋白照片,手工上色。市场估价 10,000-20,000元

据新近出版的《中国摄影史:西方来华摄影家》(1860年-1879年)介绍:“主宰了上海摄影界27年威廉·桑德斯(Williams Sauders)可能是中国第一位采用手工上色的摄影家”。此外,桑德斯的照片代表着19世纪中国摄影的最高水平,其中以手工上色的作品最为珍贵,是欧美各大博物馆和摄影博物馆级的藏品,也是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19世纪10英寸中国题材手工上色蛋白照片的品质标准。史料显示,早期还出现有1890年前后美国PZ摄影室采用“天然彩色法(photochrome)”制作的8张颐和园(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国彩色照片);美国罗多·扬(Roddo Y.Young)在1901年采用色纸工艺制作的蛋白彩色立体照片“广州花塔”;发明家爱迪生纽约州家乡的爱迪生博物馆收藏的1904年到1905年间拍摄于中国多个大中城市的200多幅人工着色的最早的中国彩色玻璃底片和援华美军医克林顿·米莱特在20世纪40年代拍摄的老昆明彩色照片;法国阿尔贝·肯恩“地球档案”(Albert Kahn, Archives de la planète)保存下摄影师斯特凡那•帕塞(Stéphane Passet)于1912-13年在中国拍摄的彩屏干版照片655张。[2]

1491358992424303.jpg
美国立体照片公司(The American Stereoscopic Company)在1901年制作的罗多·扬(Roddo Y. Young) 拍摄的“广州花塔”色纸工艺立体照片(Tissue Stereograph),9 X 18cm,市场估价 10000元。影易时代收藏。


詹布鲁恩约1910-1920年代拍摄的《玉泉山玉峰塔》彩屏干版玻璃底片,20 X 15cm . 私人收藏。无市场参考价格。


1491358991424518.jpg
唐纳德·曼尼 《扬子风景》是民国最好的摄影手工书,内页采用了50张影像,其中12张银盐纸基手工上色的照片,照片尺寸15X20 cm, 全书估价 3-5万元。影像时代收藏

自民国以来,彩色影像在中国开始逐渐流行起来,比如詹布鲁恩(John Zumbrum) 在1920年前后拍摄的彩色正片,怀特兄弟1928年出版的《燕京盛景》彩色摄影画册(White brothers, The Beijing Buretiful)、1926年唐纳德·曼尼出版的《扬子风景》(Donald Manner, The Grandeur of the Gorges)中12张手工上色的银盐纸基精品和雷·穆恩(Le Munyon)精美技艺的手工上色照片、倾全国摄影之力采用“染色法”将毛泽东主席早期的黑白影像制成的彩色展览照片等,都是“中国摄影史彩色摄影脉络”中的珍贵藏品和史料,反映着“彩色摄影”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脉络。


1491358991387077.jpg

罗西耶 《中国和日本》中的北京街景,手工上色蛋白立体照片,约1858-1859年。华辰影像供图,市场估价 10000元。

1491358991853410.jpg

萨皮翁《宁波天童寺》,9 X 18 cm,色纸法蛋白立体照片,市场估价10000元,影易时代收藏。

1491358998839245.jpg
美国PZ 摄影室在1890年前后采用天然彩色法(photochrome)工艺制作的《颐和园》彩色照片,15X20cm,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中国的彩色照片。天然彩色法工艺由瑞士人汉斯•雅各布•施密特(Hans Jakob Schmid)发明,采用石版画印刷术制作彩色影像,提高效率,便于影像的大量传播,且减少了手工上色时人为的主观影响。市场估价 5000元。

1491359006977591.jpg
北京阿东照相馆制作的“驼队与北京城 ”,约1930年代, 22 X 37cm,银盐纸基,手工上色。精美的手工上色代表着彩色胶卷出现之前中国照片彩色化的方式和品质。阿东照相馆由德国人哈同(Hartungs)开设于东交民巷,为清末民初少数在京的由外国人经营的著名照相馆,为二战前中国摄影的最高水平。阿东照片馆还是外国摄影师在华的重要据点,拍摄或处理过许多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影像,如斯诺1936年延安之行的30多个胶卷(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照片)。在民国期间,阿东照相馆由著名的摄影家赫达·哈默·莫理循主持。

(中国特稿社供《经济参考报》、《文汇报》特稿)

[1]  内奥米·罗森布拉姆,《世界摄影史》(Naomi Rosenblum, A World History of Photography),中国摄影出版社。
[2]  王一飞,影像史诗——阿尔贝•肯恩与“地球档案”,刘远摄影文化基金,2016。

版权声明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本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Copyright Images Copyright Society of China(ICS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