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艺术品能否作为金融资产?

2017-06-01 15:13 来源:财智生活 编辑:wangxin

作者 曾璜  来源 财智生活

1496301072283972.jpg
2016 年华辰影像秋拍上拍的詹布鲁恩藏品,市场估价约为 1000 万。 杨岳摄

自 2010 年开始,艺术品投资成为继股票和房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方式,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出现了金融化的发展趋势。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文交所、企业收藏、私人美术馆、艺术品金融公司、艺术品信用消费等金融运作模式陆续出现。影像作品作为新兴的艺术品也开始进入收藏领域。那么,影像艺术品该如何收藏?影像艺术品如何成为金融资产,它有什么独特的金融特性?影像艺术品产业链的构成、现状、创新和发展趋势又如何?

 影像艺术品如何成为金融资产

2009 年,在中国摄影界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通过义卖为因病致贫的著名摄影家赵铁林募捐。在短短的一周里,摄影家义卖 100 张作品,筹集了燃眉之急的治疗善款 20 万元。

这是一批 24 英寸大,每个影像限量 10 版,采用欧洲博物馆收藏级材料制作,有艺术家亲笔签名的原作。每张义卖价格为 2000 元人民币。活动后,有人认为,作为中国著名摄影家的作品,这个价格有点低。那当时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2007 年,赵铁林重要的代表作曾在中国最大的影像拍卖专场中以4000元的价位成交,依据艺术品市场的规则,艺术家和流通环节各获 50% 的营收。因此,义卖的价格定为每张 2000 元,将应为流通环节收取的部分(2000 元)返利给义购者。当时活动的主办者还向病床上的赵铁林承诺,只要治疗有进一步的需要,可以继续为他筹款,因不少人在 100 张照片售罄后,还希望认购。

目前赵铁林在市场上有案可稽的收藏级限量版艺术品就这 100 多张,这几年常常有刚进入影像艺术品市场的藏家和机构询价,希望有机会收藏赵铁林的作品。华辰影像专场对上拍的赵铁林作品估价为单张 1 万 -2 万元,全套 10 张照片为 15 万 -20 万元。赵铁林应该感到欣慰,因为他最后用于治病的费用,不是他人的怜悯和施舍,而是来自自己的艺术品创作。他不仅为社会留下了一批自己的作品,还为每一位义买者提供了财富。

这个类似于当下时髦的“众筹”模式,成为了摄影市场的标准模式之一,得到很好的推广使用。2014 年初,河南摄影界为因病陷入困境的知名纪实摄影家赵震海成功举办了义卖认捐。2016 年广西摄影家蒋健雄也通过义卖照片,为他的拍摄对象、云南传统苗寨的孩子募捐了10 多万的教育基金。

中国影像艺术品成为金融资产的基础是 2009 年出现的影像艺术品拍卖。目前中国影像史上著名的原版原作,都可以通过国内外几十家拍卖公司交易流通。自从有了影像艺术品拍卖市场后,影像艺术品可以作为金融资产变现了,可以作为机构(如画廊、美术馆和博物馆)的金融资产来运作。笔者本人也开始将自己的摄影作品作为随礼送给新婚的朋友,或者选送 19 世纪的原版蛋白照片给亲朋好友作为礼物。

1496301134825207.jpg
2006 年 11 月 23 日,中国第一场影像艺术品专场拍卖在北京王府饭店举办,吸引了收藏界、摄影界和媒体的目光,将摄影收藏带入了公众视野。至 2016 年底,全球最少有 30 家拍卖行经营中国影像艺术品。 曾璜摄

 影像艺术品金融的特点

影像艺术品具有单价较低、多版数真迹、高杠杆资产、尚无赝品和未被炒作等特点。

北京某著名艺术博览会的主办者曾公开质疑 :纪实性的照片,你家有,我家也有,怎么收藏?摄影的机械复制性让投资人感到困惑。这也是早期摄影作品的价位较低的主要因素。但是,摄影市场的从业者找到了解决的手段,借用版画、雕塑的方法对摄影作品进行了限量,不仅很好地解决了机械复制性的问题,甚至为当下的艺术品金融提供了很好的资产运作的品种。

摄影家常常认为摄影作品的价格低,其实不然。2006 年中国第一场影像艺术品专场拍卖时,估价师将摄影家王福春的《东北人》定为每张 4000 元。摄影家本人认为起拍价格可以再高一点,但是当艺术家意识到这全套作品的总价为“30 个影像 ×30 版 × 每张 4000 元= 360 万”时,马上就理解了影像艺术品复数真迹和单价不高、总价不低的特性。

影像艺术品的这个特性,为机构和投资人提供了一个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如何正确地使用影像艺术品的特性,来进行金融资产的运作,很有挑战,也需要创造力。吕楠是中国著名而重要的摄影家,他潜心拍摄西藏多年,北京映艺术中心策展吕楠的“西藏四季”时,挑选照片103 张,30 个版本,定价 300 万,总码洋达到了 9000 万。策划一个这样的展览,机构留下了数千万的影像艺术品金融资产 ;如果机构作为艺术家的独家代理,考虑到出版物、原版照片等其他产品,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

复数真迹就是一幅影像作品的每个版本都是原作,都是真迹。这样的金融产品“杠杆”很大,一张照片增值 10 %,可能增加的总金额数就是版数的倍数,10 个版就增加 10 倍的 10 %、30 个版就增加 30 倍的 10 %。机构和投资者可以利用这个杠杆效应,用很小的资金让金融资产增值。比如被禁止了的文交所拟将一件艺术品拆分进行“股份制”投资模式,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由于摄影作品的复数真迹,多版数,不存在拆分的问题,很容易就可以运作“艺术品股权小额拆分”的金融模式。

由于中国影像艺术品市场出现的时间较短,规范性制约性不强,投资者特别需要注意当代影像藏品多尺寸、多版本的问题,以及艺术家个人信誉这些可能影响到投资回报的重大因素。不过,对早期原版老照片的收藏家来说,由于摄影是一种与科技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艺术形态,摄影藏品都包含有鲜明的时代科技特征,而且感光材料往往仅有短短几年的有效期,导致早年原版老照片的复制几无可能。

况且摄影藏品的价格还处于洼地,想要造假,其成本常常会高于藏品的市场价格,因此目前国内正规的拍卖市场上,尚无假货,无购假风险应该是投资影像艺术品的一大优势。

影像艺术品是击鼓传花的“庞氏骗局”吗?

一个摄影家拥有过亿的个人金融资产,会不会价格虚高,有没有泡沫?

判断金融产品是否为“庞氏骗局”,最重要的标准是其价格和价值的关系,如果价格等于或低于价值,没问题。

目前中国影像史上重要艺术品的价位,大多数都还低于万元人民币,与国外同类藏品比较,在价位上还有 3-5 倍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没有摄影收藏,没有摄影博物馆和美术馆,没有收藏摄影作品的历史和文化。我们不妨以菲利斯·比托(Felice Beato)作品的市场价格变化来说明。

菲利斯·比托 (FeliceBeato) 是早期世界摄影史上第一批著名战地摄影师之一,也是最早来亚洲和中国拍摄的摄影家之一。1860 年比托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的随军摄影师来到中国,拍摄下中国最早的战地影像和长卷照片。大家熟知的攻占大沽口炮台、第一张北京城全景照片以及完全焚毁前的圆明园这些中国摄影史上最珍贵的照片,都出自比托。在中国影像艺术品拍卖尚未出现的十年前,比托的原版蛋白照片的国内市场价格不过万元人民币。2010 年前后,美国盖蒂摄影博物馆作为国际上最重要的摄影收藏研究机构,为了举办“菲利斯·比托 :东行路上的摄影师”(FeliceBeato :A Photographer on the Eastern Road) 的展览,将比托的摄影成就从欧洲和亚洲扩展到全球,在全世界找寻购买比托的原作,导致其原作价格的飙升。2008 年北京瀚海上拍比托的“通州塔”,起拍价就是 8万元,2012 年保利秋拍更给出了 10 万元的起拍底价。2013 年英国苏富比上拍一组 27 张照片比托原版照片,价格估为 10 万 -20 万英镑,中国藏家以 21 .85 万英镑 ( 约合人民币 210 万元 ) 拿下,平均每张 7 万多。摄影收藏家薛蛮子认为,这个拍卖在英国举办,因语言障碍和办拍手续繁琐,有很多感兴趣的中国人没有参与,不然价格可能会上涨 50 %。这个估计在 2013 年 11 月华辰影像拍卖就得到了证明,第 1020 号藏品“塘沽炮台全景”以 20 万成交,第 1021 号藏品“大沽口北炮台全景”以 11.5 万的价位成交。2016 年华辰影像秋拍,包含比托 57 张原版蛋白照片的相册的底价达到了 500万人民币,每张平均 9 万多。考虑到目前包括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些顶级机构都还没有比托作品的收藏,且比托照片的存世量不大,可以预计其市场价格还会出现一定的涨幅,而且定价权不在市场,而是藏家说了算。

中国目前还没有一本较为完善的中国摄影史,所有的世界摄影史也都没有中国摄影的发展脉络。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中国早期摄影艺术品出现了巨大的投资机遇,比如皮埃尔· 约瑟夫·罗 西 耶(Pierre Joseph Rossier,1829-1897), 阿芳、米尔顿·米勒(Milton Miller)、托马斯·查尔德(Thomas Child,1841-1898)、威廉·桑德斯(WilliamThomas Saunders,1832-1892),路易斯·李格朗(LouisLegrand,1820-?)、小川一真、山本赞七郎这些摄影家,他们的摄影作品将会通过对中国摄影史的梳理,而进入世界摄影研究视野,都会有不错的回报。

就影像艺术品的价格和价值的关系,笔者本人还处理过一个印象深刻的案例。华辰影像曾上拍一本民国初年鼓浪屿的相册,我替鼓浪屿当地的旅游机构代为购买,现场出价为 3 万元,但一直举到了 4 万元,还有很强劲的竞争对手,我只好放弃。事后我询问胜出者,他说事前准备用 30 万拿下这件藏品,用于他在鼓浪屿投资的开发项目。同一件藏品,对于不同的藏家,有不同的价值,反映在价格上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目前,中国影像史上早期的重要代表作品的价位都还低于万元价位,而国际市场上,同类艺术品的市场价位大约为每张 3 万 -5 万元, 且早期中国影像艺术品的存世量比较少,我认为价格可以适当再高一点。因此,中国的影像艺术品尚处在价格远低于价值的阶段,是投资和投机的洼地。

而不少中国当代影像的价位在前些年的炒作中,进入了高位震荡。如果单张作品的价格超过了 10 万,需谨慎,不要接最后一棒击鼓所传的“花”。

谁在收藏影像艺术品

  从文化艺术的角度看,摄影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形态,这些年,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内的国家最重要的机构都开始涉足影像艺术品的收藏。

1496301193515387.jpg
郎静山的《孤亭绝嶂》
2007年华辰春拍的第666号拍品《孤亭绝嶂》是郎静山在丝绢材质上手工放大的艺术品,23 X 18英寸。采用这种材料制作的老照片在境内十分罕见,成交价13万。自 2004年来,郎静山作品的价格已经从每幅几千元人民币上升到了几万元,甚至创出过 80多万元的拍卖纪录,已是中国影像收藏市场最重要的标志性人物之一。2013年中国美术馆启动“20世纪中国摄影名家”收藏,第一位收藏的就是郎静山。

从资本运作的角度看,除了摄影作品本身具有的升值潜力外,由于影像艺术品的金融属性,导致了各种产业链运作模式出现,如影像艺术品房地产、影像艺术品会所、影像艺术品品牌建立、影像艺术品信托融资模式、影像艺术品众筹、影像艺术品和衍生品开发,影像艺术品固定资产折旧等。通过运作成熟的商业模式,摄影人、画廊、投资机构和藏家都可能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这才是为什么摄影作品有人要的最重要的原因。这也是不少先知先觉的投资基金和机构,甚至投机的热钱都开始收藏摄影作品的原动力。

1. 影像艺术品房地产和会所模式。由于政府支持文化产业项目,而摄影博物馆在全中国具有稀缺性,这非常有利于投资人获得地方政府的土地支持。这就是国内某知名风险投资人这几年投入了超过一个亿人民币在全世界购买影像艺术品的背景,因为投资人希望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建立“老照片博物馆”。由于这种运作模式的购地成本相对较低,越来越多的个人正在借助国家提倡文化产业的机遇,规划博物馆美术馆项目,借助艺术品进入房地产领域。

文化机构建成后的运作才是关键。要填满这个高水平的美术馆和博物馆,需要很多的资金。国家博物馆级的字画、瓷器怎么也要几十个亿,一流的现当代艺术也要几个亿。可是采购影像艺术品,1000 万便可以收藏不少高品质的博物馆级影像艺术品原作,足以撑起一个国际级的美术馆和博物馆。

2014 年 5 月 1 日开馆的山东省淄博市云志艺术馆很具有典型性。淄博地方政府在一个大型开放项目中,拿出一些土地作为文化产业用地,地价为原价的 20%。云志艺术馆占地 2 亩,在土地成本上少花了 200 万。云志艺术馆的开馆展是《当代中国著名摄影艺术家风光摄影精品展》,展出了 18 位风光摄影家 180 幅摄影作品,收藏费用为 36 万元。随后,云志艺术馆进军北京影像拍卖市场,大举购买摄影原作,仅仅两三年就成为了中国目前最重要的影像艺术品收藏机构之一。此外,投资人还在艺术馆里设立会所,将企业办公室搬入艺术馆,完成了从工贸产品向文化产品的转向,自己也从摄影爱好者成为了影像艺术品收藏家。

这种模式,在还没有摄影美术馆和博物馆的省地级市都可以复制,由于摄影作品的单价较低,是艺术品市场上性价比最好的产品。
2.“影像艺术品会所模式”。浙江“影上书屋”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建立的朋友聚会的会所,其特色是收藏有几百万元购置的摄影画册。随着投资方对摄影书市场了解程度的增加,也为了区别于国内几百家大中型图书馆,她开始收藏中国早期摄影史上重要的摄影善本。由于早期图书制作工艺的局限,摄影史上很多重要古籍善本就是将原版照片贴入书中,摄影书本身就是影像艺术品。因此,这个“影上书屋”成为目前中国最具实力的摄影书收藏机构。这样的摄影图书馆在全世界上也很少见,开始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2017 年,“影上书屋”开始赞助“中国摄影画册年度评选”,藏家不仅收获了荣誉,收获着影像艺术品的增值,还完成了“从富变贵”的转变,实践了 “影像艺术品品牌建立的模式”。

投资影像艺术品,1000 万就可能成为中国最大最好的影像艺术品藏家。泰康人寿陈东升捐赠两个亿建武汉大学万林博物馆,其开馆展中的捐赠品中,也包含有不少当代影像艺术品。
3. 影像艺术品品牌建立的模式。鉴于目前国内文化生态环境,投资人通过运作“影像艺术品银行模式”来获取回报有一些难度,但可以通过“影像艺术品品牌建立的模式”来实现回报,比如旅美收藏大咖靳宏伟在各大美术馆、摄影节举办原作收藏展来增加 SIPA图片社在中国的知名度,影易时代收藏和策划“中国摄影史上的名家原作收藏展”来推动 19 世纪摄影作品的市场。

当然,著名藏家仝冰雪“叶景吕的一生”全球巡回展是个例外,他通过“影像艺术品银行”的商业运作,开发出借展、出版的同时,还获得了藏品大幅增值的回报。

 影像艺术品金融的创新

影像艺术品作为金融产品或衍生品,相对贵重,物流、仓储就要跟上 ;抵御风险就需要保险产品的介入 ;有了保险,就需要定价体系的建立,支撑定价的背后需要评估和认证 ;还有储存、装裱工艺等一系列从影像艺术品金融延伸出的相关产业。但目前国内在整个产业链上还只有影像拍卖和画廊,有少数投资基金。作为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如评估、认证、保险、保管、信贷、融资、抵押、担保等,都可能出现商业机会和产业模式的创新。此外,影像艺术品领域现在有了排行榜,雅昌、华辰影像和《摄影世界》杂志都有排行榜,影像艺术品拍卖的数据也逐渐丰富,出现了建立影像艺术品交易指数的机遇。

在目前影像艺术品还不完全具有融资、抵押等金融功能,成立专门服务于影像艺术品投资的金融财务公司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创举。

在中国影像艺术品金融的发展趋势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既懂摄影又懂金融的人才。在影像艺术品成为金融资产的大背景下,举办所有的摄影活动都可以增加参与者,如艺术家、策展人、画廊和策划赞助机构的财富。拿策展来说,一个展览是做成一个好看的展览,还是做成一个在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展览,在财务回报上是很不一样的,差别可能是“打水漂玩”和创造出几千万的艺术品金融资产的区别。

另外,目前中国的摄影教育体系中只有成为摄影家或者艺术家的教育,而没有针对影像艺术品金融产业链各方面人才的培训和教育,这也是投资和创新的机会。

作者为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史委员会委员、影像艺术品投资顾问,中国特稿社图片主编。《摄影世界》执行主编邢江参与了本文的编撰

 

版权声明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本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Copyright Images Copyright Society of China(ICS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