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互通的艺术光芒——高占祥、李镇西胡杨题材作品的艺术特色
作者 索久林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理论委员会主任) 走进高占祥、李镇西先生的《胡杨颂》专题摄影作品,便落入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胡杨世界:沧桑的胡杨、生机的胡杨、深沉的胡杨、潇洒的胡杨——万千形态狂草于大地之上;似金的胡杨、如霞的胡杨、铁色的胡杨、钢质的胡杨——不尽的色彩挥洒在天地之间……然而,驻足之后人们会发现,作品给予人们的绝不仅仅是这些物理形态的视觉效应,活跃在作品中的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意识层面的意觉要素,有效地营造了作品的艺术氛围,深化了作品的艺术内涵,强化了作品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高占祥、李镇西先生作品中的《孤鸟嘤嘤求有声》、《満川澄净奏酒声》、《不灭英魂犹呐喊》等,以艺术的声效和节奏、韵律组成的宏大音乐效应,呈现着一种听觉的盛宴;《奋翅雄鹰上九霄》、《锋锷凌空欲刺天》、《胡杨2(铂金工艺)》等,以质感、动感、力感构成的“撞击”效应,彰显了触觉意义;《卓立千秋绝代姿》、《千古流芳大漠魂》等主客观意象互通的认知和表达,让意觉的田园捧出了累累果实……多种感官共同运作,令每一幅作品的意义都没有停留在视觉的表面,而是向心里和社会的深层延展,给人以心灵震撼和洗礼,让胡杨这种司空见惯的摄影题材焕发出崭新的艺术活力:“在大漠恶劣的环境中撞击出生存与死亡的哲学。”(李镇西语)。“从胡杨身上,看到了中国人坚毅刚强、百折不挠的民做精神和传统美德。”(高占祥语)我们从胡杨题材作品中,也看到了作者运用多感互通摄影认知和表达方式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高占祥摄影作品 《锋锷凌空欲刺天》 摄影是采集生活影像、传递直观信息的一种视觉艺术。摄影的表现对象是视觉的,摄影作品的形态也是视觉的。但在摄影创作活动中,摄影家对艺术的捕捉,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立意确立、表达,却不能仅仅依靠视觉。这是因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完成的——作为智能人类,心里的“意觉”功能也极为重要。由于心理的调节作用,人们的各种感觉器官是可以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这种多感互通现象,反映在艺术创作上,被称作“艺术通感”。任何文艺创作行为,都离不开多感互通的艺术感,只是人们掌控的程度有所不同。所以,高尔基讲,要用全部感觉去创作。亚当斯说,他带到摄影中的是所有的感觉。
高占祥、李镇西先生作品告诉人们:运用摄影艺术通感,可以增加摄影主体艺术感觉的触角,多层次、全方位地感受生活,为创作采撷取之不尽的素材。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美是由能引起人爱或某种情感的一种或几种品质产生的。”表现对象审美品质的多向性,要求摄影家要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和把握生活。艺术通感恰好以多种感官的联合行动,为摄影家提供了这种能力。可以发挥各种感官的优势,全面捕捉物象的审美品质。这个理念,使作者的作品既有《天下纵横谁可档》的豪气,也有《若即若离心相通》的缠绵,展示以众多向度的艺术美。 李镇西摄影作品《 360度环摄胡杨、羊群》 《胡杨颂》中,两位作者能够突破风光摄影“糖水片”的洼地,理直气壮地推出这么多有内涵、有份量、有温度、有亮点的风光摄影作品,说明运用摄影艺术通感,可以加深摄影主体对生活的理解,更深刻地领悟和发掘表现对象的意义,提高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主体对于客体多种感官获得的艺术信息综合分析、提炼,就有了更深地理解客体、更优化地选择感觉的条件,故而,也就有了更全面、更深刻、更生动地认识和表现生活的方法。 李镇西摄影作品《 胡杨7》 运通摄影艺术通感,延伸、丰富了摄影主体的艺术感觉,催生奇思妙想的摄影语言,提高作品的传递功能和艺术感染力。《苦中作乐亦欢欣》作者从视觉的形态上,联想到触觉的舞蹈姿势;从物象的相互呼应上,又联想到歌舞共生的效应;由此再延伸到恶劣环境下的“苦中作乐”的意觉感受。这一系列延伸的艺术构思,也令人欢欣。《日出胡杨》以远景和云霞展示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以剪影强调了生命的存在;《日落胡杨》以渐淡的夕照和倾斜的近景,描绘时间的意义,以丰满和凝重的树干树枝象征着豪气;《梦幻胡杨》延展神秘中的向往与追求;《星空下的胡杨》揭示时间和生命的意义。这些整体的艺术构思说明,通感机制使作者的艺术感觉由一种演变为多种,由一个侧面扩展到多个侧面,有时各种感觉互相交织,拓宽了感觉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了感觉的内涵和外延。表达这种特殊感觉的特殊艺术手法、特殊艺术语言,也会应运而生,创造出不同寻常的奇妙的艺术效果。 时下,数字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全民摄影大潮中,成像技术也不再是路障,艺术认知和表达倒是必须攀爬的高坡。这方面《胡杨颂》给予我们的启示和借鉴应当于与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