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睛女孩”背后的男人一个时代的良心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益美传媒(ID:YeeMedia) 还记得这张照片中的“大眼睛”女孩吗? 1991年,作为希望工程的标志,全国人都记住了这个8岁的安徽女孩苏明娟和这双清澈黑亮、充满渴望的眼睛,她可能是中国最特殊的“名人”。这26年来,她上了大学,进了银行上班,结婚生子,有了幸福的家庭,生命中每一次重大的时刻都会吸引全社会的关注。 12月15日,在共青团安徽省第十四次代表会议上,34岁的她当选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再次走进我们的视线。 她的命运因为一张照片而改变,这张照片背后的摄影师,一个在中国公益摄影和纪实摄影界如雷贯耳、备受敬重的男人。26年前,正是他的眼睛发现了“大眼睛”。作为希望工程背后的摄影师,他改变的何止是一个女孩的命运,更是553.6万中国孩子的命运。 他的名字叫——解海龙 谢海龙,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副主席。 从1991年起,为了替农村孩子争取受教育的权利,解海龙走遍了中国26个省128个贫困县,拍摄了上万张珍贵的照片,行程2万多公里,堪比红军长征。但是,他拍摄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救助,他走过的很多地方都建起了希望小学! 当20世纪末,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轰轰烈烈,人人都忙于歌功颂德时,他是第一批将目光投向中国农村的人,用影像的力量推动了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他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一个时代的良心! NO.1 1951年,解海龙出生于河北,17岁参军,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20岁,分配回北京工作。1984年,进入北京崇文区文化馆宣传部工作。 解海龙真正迷上摄影是因为“四五影展”。1976年1月,周总理去世,因为“四人帮”压制群众悼念周恩来,清明前后上百万学生和群众自发聚集到天安门献花篮、贴传单、作诗词进行悼念活动,这就是著名的“四五运动”。事后,一批群众被捕,那个年代有相机的人还很少,几个拿着相机拍照的人也都被抓了起来,直到1978年平反,当时拍的照片才以影展的形式被公开。
《团结起来到明天》 吴鹏摄 解海龙去看四五影展,第一次被纪实摄影的力量震撼到了。回家后,他几天睡不着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都要买个相机,我也要拍这么好的照片! 那之后,他就天天寻思着攒钱买相机。1979年,第一次涨了工资,每个月涨7块钱,一次性发下来一年的钱,他突然有了一笔80元的“巨款”。妻子寻思着用这钱给他买一件大衣,解海龙却说:“你看咱孩子现在才几个月,我从这时候开始给孩子拍照,一岁、两岁、小学、初中,等他长大了咱给他出一本画册,多有纪念意义!”妻子一听,问道:“那我呢?”解海龙:“那,那,那当然也给你拍!你现在二十多,我拍到三十多四十多五十多……”妻子说:“那成!”就这样“连哄带骗”人生第一台相机到手了——海鸥牌的,87块5毛钱。 NO.2 相机有了,解海龙又买回来一堆教摄影的书学习,并且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每个月至少要发表3张作品!到1984年,他已经拿下了三个全国摄影大赛的一等奖。到1989年,获奖作品就有400多幅了,其中100多幅还是国家级的。得的奖多了,解海龙总结出一个套路:要想在报纸上发表,你拍的东西一定要欣欣向荣,蒸蒸日上,鲜花啊,生活美好啊,妇女儿童这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定要主旋律,正能量! 《新学期》 1982年9月,北京市崇文区法华寺小学,孩子们高兴地领到了新课本 谢海龙 摄 那几年,因为得奖多,解海龙听到的都是溢美之词,直到遇见一位部队转业的摄影老师刘加瑞。老师看了他的作品后,直言不讳地说:“你拍的这个片子有点浅,不深。即便是赞扬一个事,你也不要这么肤浅地去表现,藏则深,露则浅。比如说我要拍你,直接这么拍,和我在镜子里反光出来你的影子都不一样。令人喜的片子不如令人思。摄影有歌颂的,但它更大的作用是传播、记录,更多是传递一种信息,给人一种感染,一种思考。” 一席话震动了解海龙,事后,他翻阅了世界上经典的战争摄影,再反观自己拍的,只想说两个字:甜俗。解海龙迷茫了——“摄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他要去寻找一个答案 NO.3 1987年,这个答案浮现了,这一年,解海龙去了两个地方,一个是广西融水,他本来是去拍少数民族过节的,偶然听到广播,说那里的基础教育非常薄弱,解海龙一下子敏感了起来。既然薄弱,我就去看看怎么个薄弱。于是他走了80多公里,去了一个寨子,进到寨子的学校里,听到一个教室传来朗朗的书声,慢慢推开门,一眼看到一个女老师背着一个孩子正在上课,解海龙一下子激动了,立刻换了个广角镜头抓拍下这一幕。
广西女老师背着孩子上课 谢海龙 摄 后来,解海龙打听到女老师名叫戴红英,28岁,有两个孩子,大的2岁,拿绳子拴在家里不让跑远,小的5个月,就背着上课。在南方,很多女人都这样要照顾孩子又要干活,所以到哪里都把孩子背着,教书也是,干农活也是。 另一张照片是在唐山拍的,1987年,唐山大地震后举办了一场大型的伤残运动会。来了很多大地震后的伤残运动员,解海龙在入场式上看到一个没有腿的小伙子用膝盖在走路,还挥动着帽子向看台上的人致意,那种精气神一下子抓住了他,解海龙拍下这一幕,为之命名为“雄壮的入场式”。 雄壮的入场式 谢海龙 摄 广西女老师和唐山运动员的照片后来都拿了全国的一等奖,但是这一次大家对解海龙的评价不太一样了。“有深度了!”朋友们都说。他总结了很久终于明白了老师对他说的话——摄影的本质就是记录。好的摄影作品会提出问题,会让人迫切想知道照片背后的故事,尤其是想知道这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将来会怎样?最好的摄影作品会推动社会去解决问题,那一刻,解海龙开始向往当一名记者。 NO.4 1990年代,北京的发展正轰轰烈烈,解海龙却做了一个决定:要去拍中国农村!他向文化馆馆长请假说想去农村调研一年,课题都想好了:中国农村20世纪末叶基础教育现状调查。馆长:“想法不错,经费怎么办?”解海龙:“经费我自理!”馆长想了想,大笔一挥就批了。 1991年4月,解海龙上路了,太行山、大别山、沂蒙山、云贵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哪里穷就往哪里钻。吃饭买一毛钱的饼和一毛钱的鸡蛋汤,一顿饭两毛钱搞定。晚上就找老乡家寄宿,运气好能搭到拖拉机或驴车,运气不好只能靠腿,一天走几十公里是常事。一年下来,他跑了12个省,28个国家级贫困县去寻访那些最渴望知识最需要帮助的孩子。 解海龙为自己拍的一系列照片定了个主题——“我要上学”,每到一个地方他就跟着当地的小孩一起去上学。到了学校后,再去“参观”他们的教室,如果不是亲见,解海龙做梦都想不到“教室”还能是这个样子。很多照片,解海龙都是一边拍,一边哭的,冲洗出来的时候还要再看哭一遍。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孩子们热爱读书的画面又常常令他感动。1991年4月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小学,解海龙来到一年级教室想拍一张“上课聚精会神”的孩子,一抬头,一双大眼睛陡然映入眼帘,一下子让他的心揪了一下,解海龙毫不犹豫地按下了快门,这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大眼睛”。
1992年,解海龙把这一系列“我要上学”的照片交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工程”项目,“大眼睛”那直勾勾盯着人看的眼神几乎打动了青基会所有人,被选为希望工程的标志。 靠着这一组照片,“希望工程”一炮打响。照片发表后第8个月捐款已达到一个亿,各大媒体都整版整版地发表解海龙的作品,邓小平亲自题词,影展从国内各大城市一直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美国。 1994年希望工程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大型义演,解海龙的56张照片同一天在人民大会堂展出,他也因此成为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纪实摄影展的第一人。 “大眼睛”这张照片也注册了专利,一度贴满全国大街小巷,几乎成为20世纪发行量最大的印刷品。2006年,在华辰秋季拍卖会中国第一个影像艺术拍卖专场上,“大眼睛”以30.8万元创下专场的最高成交价格,这笔钱,解海龙全部捐出在西藏捐建了一座新的希望小学。 长大后的苏明娟和“大眼睛” 截至2016年底,希望工程总计接受捐款129.5亿元,资助学生553.6万名,盖起19388所希望小学,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失学救助项目并最终推动了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当初,这些照片公开的时候也有不少批评声。有人说他拍的东西非穷即苦,都是社会阴暗面,影响国家形象。解海龙每次听到这种声音都会特别激愤: “孩子连学都上不了,还要那个面子干啥?你现在少盖学校,将来省下的钱就得盖监狱!”在他心中,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如果亲眼见过这些孩子的生活就绝不可能坐视不管。 NO.5 1992年,解海龙进入《中国青年报》如愿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做记者的10年里,张家口大地震、阿尔山大火、98抗洪他都第一时间冲到第一线,更被评为“全国十大青年摄影记者”。 他一直没有停止希望工程的拍摄,每隔5年,都会回访一次曾经拍过的孩子。1996年,他回访一所河南的小学时看到一个躲在角落里一言不发的女孩,解海龙走过去询问,女孩竟哭了起来:“叔叔,我再过几天就要辍学了,家里没钱,没法再读书了。”解海龙问了她的名字,和她拉勾约定一定会让她把书读下去,回到北京后,他立刻联系人帮助这个女孩,女孩名叫范明珠,后来一直读到了美国芝加哥的博士后。 2000年,解海龙在湖北遇到了一个叫落落的小男孩,因为先天唇腭裂,落落被父母遗弃了,后来被一位60多岁的婆婆收养。一个唇腭裂孩子如果到了七八岁还没有接受手术最佳治疗时机就错过了,解海龙辗转帮落落联系了慈善机构和医院很快为他安排了手术,后来,他为落落拍下一组照片,名为《落落的微笑》,这组照片在人民大会堂展出后被来访中国的老布什总统知道了,于是特意去看望了落落,当时老布什单膝跪地,解海龙为他们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老布什与落落 谢海龙 摄 当年,和大眼睛一起作为希望工程第一批公益宣传照片的还有两个男孩“小光头”和“大鼻涕”。 “小光头”,大名张天义后来从盐城工学院自动化专业毕业成为一名企业的技术骨干。
“大鼻涕”胡善辉后来成为了一名军人
2005年5月大眼睛、小光头、大鼻涕在北京相逢了。
在北京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院内他们和解海龙久别重逢 26年来解海龙和许多孩子都保持着联系,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尤其是对大眼睛苏明娟,一直像父亲一样关爱。因为希望工程苏明娟突然成为了“名人”,这对她其实造成了很多压力,解海龙一直在耐心引导她。 2005年,苏明娟从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毕业后,一度非常困惑,当时她想:是大眼睛和希望工程成就了我,我毕业后是否应该去帮希望工程工作,为更多的孩子呼吁呢?最后,解海龙对她说:“孩子,感恩不一定要把做善事当成工作。我当初在文化馆,后来当记者,不是也能做善事吗?”他鼓励苏明娟去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在他的建议下苏明娟选择了去银行做自己专业的工作。 后来,苏明娟成家生子,孩子出生的时候解海龙的太太还特地给她包了红包。如今,苏明娟也经常做公益,每年都会资助别的孩子,成功完成了从受助者到捐助者的转。 苏明娟幸福的一家 曾经在一次节目中白岩松问解海龙和苏明娟:“你们俩人是谁改变了谁?”苏明娟说:“我和叔叔都改变了。”解海龙却说:“她把我改变了。” 在解海龙心中,如果不是大眼睛和这些孩子,他可能不会走上纪实摄影的道路。20多年过去了,他庆幸他拍下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他没有把一个城里的孩子弄过来穿一件破衣服,喷一点眼泪,喊我要上学。他说:“纪实就是纪实。” 用影像去纪录一个时代,用影像去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他作为一个纪实摄影师最崇高的使命! 本文经解海龙老师授权后发布,图片版权归摄影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