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6 15:37 来源: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摄影公社 编辑: junner
摄影的权利与艺术的尊严
2019年04月24日 周三 总第192期
摄影——在这里更加得到尊重
【本期内容】
⊙共建图片行业版权健康生态
⊙国家版权局公益宣传片发布
⊙全媒体时代版权守正创新之道
⊙是什么成就了好的摄影作品?
打击盗版 诚信维权——
共建图片行业版权健康生态
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
“黑洞照片”事件在法律界引发激烈争议,更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4月16日,在广州互联网法院举行的“网络图片作品版权法律问题研讨会”上,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相关负责人就这一热点事件展开探讨,共话如何共建图片行业健康生态。
“黑洞照片”事件爆发的第二天,国家版权局官方平台就发声,称图片版权保护将纳入“剑网2019”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图片市场版权秩序。研讨会上,中共中央宣传部版权管理局副局长段玉萍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全民媒体时代的到来,加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良好的网络文化已成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点。近年来,“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表达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这些都离不开图片内容。与此同时,图片版权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必须将打击图片侵权与倡导诚信维权作为共同抓手,聚集社会合力,在创新版权监管模式、强化司法保护、加强企业行业自律等方面重点突破,切实推动图片创新运用,营造健康的行业生态。
作为摄影作品的集体管理组织,在“黑洞照片”事件中,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的态度备受各界关注。此次研讨会上,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总干事林涛表示,诚信建设,是做好版权保护的永恒主题。摄影作品侵权的现象由来已久,数字技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摄影师们备受侵权之苦,各界都需要重新审视诚信这一问题。他表示,国家版权局已经将图片版权保护纳入2019年“剑网行动”中,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愿意与使用方配合,寻找一个简易、公平、相对合理的机制,发挥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
广州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二庭负责人邓丹云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以图片为代表的传统作品已由稀缺变得充裕,但是相当多的图片难以做到先授权后使用,且控制传播成本极高。如允许使用人能够先使用后付费,既能够为创新提供必要的激励,又能够尽可能发挥图片的价值,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虽然现阶段只能在既有法律框架内进行司法活动,但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制度的变革,图片市场的流转也一定会变得合理、有序、有效。
媒体融合下,传统媒体如何使用图片?中国财经媒体版权保护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邹韧建议:首先,媒体应当加强版权保护意识,通过正规渠道获得并使用图片;其次,图片公司和图片代理机构应加强自律,既要诚信规范经营,又要合理主张权利,不搞恶意诉讼;最后,司法部门应建立公平合理的图片侵权判赔标准,避免过度自由裁量导致判赔差异过大。
如何打造互联网图片合作共赢生态?中国互联网协会版权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斌表示,他们致力于倡导行业自律,通过多方联合行动共同推动网络图片版权保护,研究起草《互联网行业图片使用指导价格》,推动构建互联网平台纠纷调解机制建设,建立常态化机制。
(窦新颖)
2019年国家版权局公益宣传片发布
来源 国家版权局
为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庆祝第19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做好2019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相关工作,国家版权局自2019年4月中旬起集中开展版权宣传活动,并以4月20日至26日为重点宣传时段。国家版权局围绕宣传周主题“严格版权保护 推进创新发展”制作了公益宣传片。
2019年国家版权局公益宣传片视频地址:https://v.qq.com/x/page/i0864xx0yox.html
全媒体时代版权守正创新之道
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
在印刷品时代、广播影视时代、互联网时代到全媒体时代的顺次迭代中,著作权人这个庞大的群体的特征愈加多样复杂。相比商标和专利权人,著作权人除了共同的商业性,更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特别是在互联网环境下,著作权各方利益主体博弈更加剧了这种复杂性。正因如此,亟待探讨全媒体时代版权守正创新之道,寻求著作权人价值实现的方法和途径。笔者认为,著作权人价值实现是辨析当前版权复杂问题的第一原理。
全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著作权人是内容的创作者和提供者,围绕内容的产业链条和著作权人的价值链条存在着多重利益博弈关系,这就是:内容的著作权人专有性和网络空间的集体共享性之间的利益博弈;内容的著作权人有限授权供给和内容的网络海量需求之间的利益博弈;内容的著作权人有偿供给意愿和内容的无偿使用动机之间的利益博弈;内容使用的分散性和内容保护维权的地域性之间的利益博弈;内容的发达国家保护壁垒和内容的发展中国家输入引进之间的利益博弈。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内容创造更加丰富多样、产学研用相互交织、资源整合纵横交错、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新旧矛盾更新交替的新局面。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体,正向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型,版权经济顺势崛起,竞争更加剧烈。穿透现象看本质,我们坚持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版权制度始终遵循着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主线前行,始终承载着鼓励创作、激发创意、保护创新的历史性使命,是文化、艺术、科技领域一切原创著作权人价值的守望者。
全媒体时代,万变不离其宗,更需要坚持这样的理念,在版权制度的基本架构下,尊重原创,以著作权人价值实现为辨析当前版权复杂问题的第一原理,为版权制度规则的第一原则。我们以简单法则应对复杂巨变,让一切纷乱回归本源,以第一原则正本清源,寻求著作权人价值和社会大众利益的兼顾平衡,营造“一创成名、一创致富、一创终身享有、一创利及子孙”的环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贯彻始终。
这是新挑战,也是新战场,更是全媒体时代给版权工作者提出的大考卷。
(段桂鉴 作者系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主任)
是什么成就了好的摄影作品?
来源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有很多的标准来衡量一幅作品的好坏,那么在国际大师的眼中,是哪些特点成就了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呢?
1.具有纯熟的技巧
好的图像有很多特性,它们在技术上或理念上是正确的,例如主体聚焦清晰,曝光适中且可以覆盖场景的动态范围,构图能让大部分人觉得满意,甚至还有对主题的选择。这些及其他很多技巧,都是不应被忽视的摄影基础,最重要的,是了解构图、布光等的原理。掌握了这些原理的摄影师,就可以自如地利用它们来创作。后期处理的技巧在照片中也许是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技巧精湛的照片可以只因为技巧而受到称赞。
下图《梦境/生活》,夏雨磅礴,一个男人缩成一团站在乔志街和市场街拐角的雨棚下,在悉尼的这场雷阵雨下跑过后,他的领带被甩到了肩膀上。这张照片的画面组合技巧在于帕克对光线——尤其是高反差光线的敏感性,此外他把画面不同纵深纳入画框,让他们之间构成平衡,同时让观众的视线可以停留在画面中间有雨滴溅起的水花上。
2.能引起观众的反应
好的摄影作品是可以刺激视觉的,从而使观众产生兴趣反应。也许不是每个人,但应该有足够的人能产生反应,以表明图像具有吸引力。如果观众的第一反应是“我之前看过这样的照片”,那这幅作品就失败了。这也许是一个残酷的评价,摄影师希望他们的照片能够被观看、注意和讨论,其前提是照片必须能刺激观众,能引起他们的思考。而对于需要表现出创意的摄影,当摄影师试图猜测观众的反应时,问题就出现了。过于关注观众对照片的反应,反而会导致失败,照片会显得过于矫饰,意图太明显,难以让人喜欢。观众希望透过摄影师具有想象力的眼睛看到一些新鲜的东西。然而,如果人们以为摄影师纯粹是为了取悦他们,又往往觉得受到了欺骗。
3.能让观众产生多层次的感受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给观众提供的不仅是直接、明显的图像,它还可以产生多层次的作用。换句话说,观看好的摄影作品能够给人带来多层次的感受。在各种艺术中,摄影在这方面是最突出的,因为它与真实性有着天然的矛盾关系。照片是与生活有关的,它无法脱离生活。从创意方面看,摄影师可以很好地利用这种关系。摄影师有着两重参照系可以表现和探索,但这需要创作,需要认知。引起观众共鸣是很基本的要求。人们都喜欢发现,都想获得刺激,都乐于寻找关系和发现深层次的事物。对于照片来说,过于明显是比模糊隐晦更严重的过失,因为这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一幅表露无遗、不言自明、别无他物的图像很难让人多看一眼,当然也不能让人喜欢。最后,这些多层次的感受和观看带有意外性和不可预知性。尽管上面的这些会让人觉得所有成功摄影作品都是从一开始就构思好的,但有很多优秀照片却是在摄影师起初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4.具有其自身的摄影背景
对已经处于公众视野下的影像的了解,是好的摄影作品的拍摄前提。就像前面提到的,当一幅作品表现出对观众的迎合时,它就处于危险的境地。但摄影是深深地嵌入于当下的,它是每个人的日常所见的一部分,因此它一定会有其文化背景。摄影有着固有的当代性,大多数人都喜欢与此时此地有关的摄影。19 世纪的摄影只属于19 世纪,它们迷人、珍贵,却不属于当代。成熟的摄影师会知道自己的影像在哪方面符合他人的背景。一些摄影师会努力仿效他人,或者至少保持与他人相同的方向。另一些摄影师则相反,他们会与某些摄影师保持距离。然而,这些摄影师都会意识到观众有可能会在更广的背景下审视自己的作品。例如,某个摄影师选择拍摄静物,并相信他的作品会对静物摄影有所贡献,但它们无法逃脱与保罗·奥特布里奇(Paulouterbridge)和欧文·佩恩(Irving Penn)等大师的作品的比较。
5.包含思想
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必须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摄影作品中的思想可能是表面上的构图方式,也可能是更深刻的理念。它甚至可以让检查照片的摄影师本人感到惊喜,但照片还需要一些能够让人理解其想象力的东西。实际上,这对摄影格外重要,因为照片是可以在没有任何思想的情况下拍摄出来的。和其他艺术一样,摄影的成功也可以源于它的“最小公分母”。很多被认为成功的摄影作品也会被一些人视为肤浅之作。通过代理销售到图片库的照片的拍摄也是充满困难的,而他们往往会缺乏思想性。
6.不模仿
每一种艺术都应该专注于其过人之处,而不应该模仿其他艺术,这也是一个长久以来的观点了。极具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写道,“每一种艺术的唯一、正确的胜任领域”在于“其媒介在本质上的独特之处”,任何艺术都不应该借鉴其他艺术,以保持自身的“纯粹”。因此,好的摄影作品不应该试图模仿其他艺术,或者至少要在模仿中带有反讽意味。摄影应该探索其自身的媒介,这意味着摄影师需要对摄影的擅长之处有清晰的认识。除此以外,好的摄影作品也不应该模仿其他作品,而应该在尽量多的影像之中显现出它的全新之处。因此,纪实是摄影的过人之处,这也引发了一种强调清晰、客观、冷静、不涉及个人表达的创作方式。带有个人表达的、捕捉引发情感的瞬间的纪实,是另一种同样依赖于摄影独特性的创作方式,摄影的媒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独有的光学特征,如眩光、对焦、动态模糊、反光、投影等,它们都为摄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这一方面是因为相机可以很容易拍摄到这些特征,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有一种虚幻性,就像照片本身一样。
【版权声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 保持图文完整
2. 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号ID、二维码
3. 转载文章标题加上“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字样
4. 未按此规定转载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协办。
《摄影公社》是本会为全国各地首席代表和会员及摄影家服务的信息平台。
本刊每周三发布一期。欢迎大家来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联系我们】
电话:010-65978100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12条48号(100007)
【更多内容】
请登陆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官方网站www.icsc1839.org 或关注icsc1839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