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权利与艺术的尊严 2020年04月08日 总第238期

2020-04-09 17:44 来源: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摄影公社 编辑: junner

 

摄影公社2020年01月08日 总第226期.jpg

摄影的权利与艺术的尊严

2020年04月08日  周三 总第238期

摄影——在这里更加得到尊重

【本期内容】

⊙CISAC呼吁帮助作者度过危机

⊙网络著作权纠纷可一键批量立案

⊙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问题亟待规范

⊙AI写稿也有著作权

⊙摄影大师们是如何拍摄背影的? 



CISAC呼吁帮助作者度过危机

相信创作者是未来经济复苏的巨大力量


作者 高烨


新型冠状病毒危机整在全球范围内对以创作为业、以作品为生的创作者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为此,国际作者和作曲者协会联合会(CISAC)主席让•米歇尔•雅尔和四位副主席向各国政府致公开信,呼吁在疫情期间采取行动,以帮助创作者度过危机,协助行业恢复元气。

创作者天生就是自我激励的创业者,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自雇人士,地位独特而脆弱,多依赖集体管理组织或作者协会转付的版税,在疫情肆虐的大环境下,创作者将是受危机影响最严重的群体之一。

但是,在帮助推动未来经济复苏方面,他们将是一股巨大的积极力量。 

因为,音乐、视听作品、视觉艺术、戏剧和文学的创作者,是民族文化和经济的支柱,即使是现在,全球各地无数创作者不得不忍受隔离生活的艰难时刻,他们的作品也让人们紧密相连共克时艰。

公开信指出:一些国家的政府已经采取行动,例如为创意产业提供紧急资金,对创作者减免税收等,只有政府的政策手段才能产生强效。

由于疫情最先在中国爆发,我国政府反应迅速办法有效,不仅将疫情的扩散与传播有效遏制住,还针对疫情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早在2月相关部门就出台了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等,明确免、减、缓三项措施。据初步估计,这次中国政府的优惠政策,可减少企业缴费5000亿元以上。这一举措也在国际上起到了好的表率作用。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资料:

CISAC是世界上最大的创作者网络,拥有200多个会员协会,代表着全球400万各类创作者。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于去年5月加入该组织,成为其第239个成员协会,从而可以分享国际版权保护和运营经验和专业知识,共享CISAC的技术与信息服务,使得中国摄影版权保护融入国际版权保护体系之中。

1.png

CISAC主席让•米歇尔•雅尔,副主席安热利克•基霍、马西路•吕尼路、米格尔•巴塞洛、贾樟柯在公开信上签名。




网络著作权纠纷可一键批量立案


来源 南方日报


随着网络愈加成为人们创作的载体,网络著作权纠纷日渐多发。3月30日,广州互联网法院通过直播连线的方式召开发布会,在全国率先上线网络著作权纠纷全要素审判“ZHI系统”。

据统计,广州互联网法院自成立以来,共受理近4万件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其中92%的案件标的额在1万元以下,98%的案件为文字、图片、音视频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件。虽然案件审理难度不大,却呈现出数量大、纠纷标的额小、事实同质化强等特点。

为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广州互联网法院组织一线法官团队和技术团队,用18个月的时间,对这些案件的主体类型、作品权属、侵权事实、赔偿请求等要素进行了逻辑梳理和归纳,为“ZHI系统”构建了超过1500个要素的审判知识图谱。基于审判知识图谱,“ZHI系统”在应用到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的处理过程中,能够实现案件要素的分类提取及案件裁判的逻辑推演。

该系统在立案阶段,能为当事人自动匹配和解、调解、诉讼三种解纷方式,实现案件繁简分流;在审理阶段,能针对图片、文字等不同作品类型适配相应比对模型,实现侵权作品的相似性比对分析;在裁判阶段,能够按照要素式裁判逻辑,自动生成与案情匹配的裁判文书初稿,大幅减轻法官的工作压力。

同时,为应对大批量证据材料的上传,“ZHI系统”利用5G及断点续传技术,进一步拓宽数据传送频道宽度,打破材料上传的时空限制,提升诉讼服务体验。目前,该系统最多可支持5000件案件一键批量上传。

广州互联网法院副院长侯向磊介绍,“ZHI系统”是该院智慧司法实验室的又一创新成果,系统的研发能够推动破解知识产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等传统难题。



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问题亟待规范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近日,知名财经类自媒体大V巫师财经正经受来自知乎、豆瓣这两个社区断断续续的质疑。在知乎热搜上关于“巫师财经抄袭”的热搜,引发网民众多讨论。随后,巫师财经个人也通过知乎道了歉,承认不规范引用、洗稿、套用知乎问答内容等问题。    

巫师财经被曝抄袭并非个例。近年来,关于互联网、自媒体领域抄袭乱象屡屡被曝出。一些业内人士指出,自媒体领域抄袭、洗稿等乱象数见不鲜,甚至形成了产业链。比如,自媒体领域活跃着大量的工作室团队,开展代写“原创文章”的服务,“多文拼接”“掐头去尾”“偷梁换柱”成常规操作。有数据显示,多数网站内容原创比例仅约10%,盗版网络文学一年造成数十亿元付费阅读损失,微信投诉中针对知识产权的占比居高不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媒体抄袭、洗稿等乱象是诸多原因造成的。一方面,不少新媒体从业者为了吸流量,存在利益导向,用惯了“标题党”“李代桃僵”等方法哗众取宠。同时,一些互联网平台为了前期的内容沉淀,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客观上助长了歪风邪气。此外,抄袭等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原因就是行为成本低、网络作品版权保护滞后,以及用户维权难。    

互联网产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以源源不断的内容生产为支撑。蠹众木折,隙大墙坏。任由剽窃等乱象披着免费的外衣不断积累,怕会积患成灾。一旦形成了系统性威胁,牺牲的就决不仅仅是著作权人的利益,而是全体网民的利益。    

网络内容、网络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环境下的作品保护,亟待加大力度,这需要依靠用户、平台方以及法律法规三方的合力。作为承载优质内容的平台方,目前纷纷推出了相应的版权保护措施。比如,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行为规范”“原创声明功能”“原创文章授权转载功能”,分别从不同维度为真实的原创作者提供保护;近年来,知乎针对“知乎大叔”“知乎大神”等一系列微博账号的侵权行为,进行维权诉讼,还给部分签约自媒体提供了快速举报处理通道,有效地遏制了平台内存在的违法转载或抄袭行为,强化了对优质内容的扶持。    

于网民和网络主体而言,要做好“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心理准备,树立起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意识。于监管部门而言,还需一手抓制度完善,一手抓打击力度。一方面,加大对侵权盗版内容的查处,对违法违规者形成威慑作用;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技术更好地识别、判断侵权内容,建立全新传播链接,及时遏制未经授权作品的转载,从而多方合力涵养互联网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



人民日报海外版:AI写稿也有著作权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前,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依法审结全国首例人工智能作品侵权案。法院对被告上海盈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许可,在其经营的“网贷之家”网站上向公众提供侵权文章内容,以供公众在选定的时间、选定的地点获得的行为进行了一审判决,裁定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的维权费用人民币1500元。由于涉案作品的创作主体并非自然人而是人工智能软件,该案件可谓开启了人工智能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先河,对未来人工智能作品创作及传播意义重大。

近年,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应用于新闻写作、绘画、诗歌写作等诸多领域,有关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学界和实务界。如何判断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独创性?怎么看待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创作过程?相关人工智能使用人员的行为能否被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创作行为?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属于具有著作权的作品?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是否应该得到保护?此次案件对围绕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存在的争议进行了探索与回答。

人工智能作品虽是经由智能软件在技术上生成而来的,但整体上体现了背后主创团队人员的个性化安排、标准选择以及表达意图,其间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这部分同样应该得到人们应有的尊重和法律的保护。此次案件对今后同类型案件的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对今后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作品具有启示意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当下社会更广范围内的应用,著作权保护范畴应该从自然人创作向人工智能作品延伸,并就相关细节作出及时调整与修订,从而更好地适应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将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备独创性的人工智能生成物认定为作品并进行著作权保护,符合著作权法激励创作的立法宗旨,有利于激励人们主动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创作,也有益于人工智能产业的良性发展。

中国《著作权法》自上世纪90年代初实施以来,著作权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民众维权意识大大增强。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使得人们的信息表达及书写形式日渐多样化、智能化,然而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一旦侵权行为发生,就须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日常的“触网”行为更需要加强自律。



摄影大师们,是如何拍摄背影的?


来源 北京摄影函授学院


2.jpg

Ralph Gibson

拍摄背影,镜头不正对人物的五官或前身,而是去拍人物后脑勺或背后。有些人可能认为,拍这样的照片是在浪费时间,其实不然!

背影的拍摄,正是摄影艺术不拘一格的表现,尽管这类作品中见不到人物的音容笑貌,但是人物的思想感情,却能通过人物的形体产生一股强烈的艺术吸引力,对人物进行种种想象和猜测。

这种背影拍摄的独特效果,往往是从正面或侧面拍摄难以达到的。下面精选一批摄影大师拍摄的背影、侧影作品,一起感受一下大师们的观察方式吧!

3.jpg

Peter Turnley, Paris, 1975

4.jpg

Mehmet Unal

5.jpg

Fred Stein

6.jpg

Eduardo Gageiro, Lumiar, Lisboa, Portugal, 1965

7.jpg

Arthur Urbanski

8.jpg

Сhristophe Hue

9.jpg

Ozier Muhammad

10.jpg

Reflections of St. Marco by Herbert List, Italy, 1953

11.jpg

Ezra Stoller

12.jpg

Heinrich Riebesehl

13.jpg

Ashlee Elle

14.jpg

Matt Weber

15.jpg

Alex Glickman

16.jpg

Ilse Bing

17.jpg

by Alfredo Camisa

18.jpg

Robert Capa, Naples, Italy, 1943


【版权声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保持图文完整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号ID、二维码

3.转载文章标题加上“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字样

4.未按此规定转载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协办。

《摄影公社》是本会为全国各地首席代表和会员及摄影家服务的信息平台。

本刊每周三发布一期。欢迎大家来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联系我们】

电话:010-65978100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12条48号(100007)


【更多内容】

请登陆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官方网站www.icsc1839.org 或关注icsc1839微信公众号

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