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权利与艺术的尊严 2021年03月17日 总第285期
摄影的权利与艺术的尊严 2021年03月17日 周三 总第285期 摄影——在这里更加得到尊重 【本期内容】 ⊙最高法大法官们划重点了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助力文化创新发展 ⊙中国知识产权法律的“四梁八柱” ⊙当艺术家想拍照时,整个世界都是“相机” 知识产权如何保护、执行难如何破解?最高法大法官们划重点了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记者高洁)针对社会关注的知识产权如何保护、互联网司法如何发展、执行难如何破解等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的几位大法官一一回应,并披露了最新举措。 知识产权如何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贺荣披露,知识产权维权存在 “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的问题,主要在于知识产权的无形性特点,现有的制度和实践操作也亟须完善。 贺荣透露,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将持续深入贯彻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使司法救济更加简便、及时、充分、有力,更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创新活力。 具体来说,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继续发力:一是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二是加强著作权和邻接权保护,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是加强商标权保护,推动建设品牌强国;四是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互联网司法如何发展? 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全国首例“暗刷流量案”,旗帜鲜明反对“暗刷流量”交易行为,有力打击网络黑灰产业,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网络游戏著作权案”,探索完善知识产权新客体保护规则,认定采取挂机方式形成的游戏整体画面构成作品,应受著作权法保护。 全国政协常委、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披露,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即将制定出台《关于人民法院在线办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推动构建形成一整套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在线诉讼规则体系,为全国法院开展在线诉讼提供规则指引。并将积极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在互联网法院先行先试,进一步发挥互联网法院司法科技应用“试验田”作用。探索建设智慧法院大脑,建立司法大数据中台,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司法审判融合对接,努力实现数据驱动和泛在服务,为群众诉讼和审判执行提供智能精准服务。同时,法院还将研究制定技术应用规则,统一技术标准、优化平台功能、推动数据共享协同、保障数据安全,确保技术应用符合司法规律、符合程序要求、符合实践需要。 执行难如何破解?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刘贵祥披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制定强制执行法”。2018年9月,全国人大发布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民事强制执行法纳入第二类项目,由最高法院牵头起草。 最高法院成立起草小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目前,相关起草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将尽快以法律草案形式报全国人大。草案稿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很多内容与老百姓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如引入了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希望通过诉讼程序给予各方充分程序保障。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助力文化创新发展 来源 人民网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将越来越依靠包括版权在内的智力成果的使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接受人民网专访,讲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十四五”时期 创新与知识产权价值更高 人民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版权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哪些重要作用? 阎晓宏:“十四五”开局之年,在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智力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将越来越依靠包括版权在内的智力成果的使用。 我们文化发展基于两个条件,一个是要有好的作品,第二是好的作品要有好的传播能力。这里就要有激励的制度,让好作品能够受到尊重,受到保护,能够获得相应的报酬,使得创作者有能力再次投入创作。版权保护不是一个泛泛的口号,它关系到作家和作品使用者创作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创新能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问题。 如今,中国进入提质增效的新时代,中国的知识产权也进入了创造、使用、管理和保护并重的阶段。“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的价值更高更大。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好的创新环境,因此需要继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人民网:《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后将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这次修订工作主要解决了版权领域的哪些问题? 阎晓宏:这次修订,我觉得是进入新时代后一次主动的、幅度比较大的修订。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强调了对于智力成果的保护,并将“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改为“视听作品”,既与国际通行表述相衔接,更是适应因技术发展而产生的诉求。 本次修订加大了著作权行政部门的查处权、罚没权。比如,将法定赔偿额上限提高至500万元,这对惩治侵权盗版行为、保护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具有重要意义。 严打网络侵权 推动版权事业的长足进步 人民网:能否介绍一下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 阎晓宏:近年来,我国版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完善,公众的版权意识显著提升。版权事业的长足进步,为推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自2005年以来,国家版权局会同相关部门连续开展“剑网”专项行动,取得了重要成效。 人民网:《视听表演北京条约》生效已经快一年了,作为该条约其中一位亲历者和组织者,能否谈谈该条约的意义以及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阎晓宏:这应该说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国城市而且是首都北京命名的国际知识产权条约,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近年来中国版权工作成绩的充分认同。 在此之前,国际条约对表演者形象的保护是不够完整的。《视听表演北京条约》出台后,平衡了表演和表演者的权利,还规定了一些表演者可以单独行使的权利,有利于进一步激发表演者的创造活力。 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极大,人们对精神产品的消费呈现剧增的态势。《视听表演北京条约》的生效,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活力。只有表演者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护,公众才能享受到更多新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才得以实现良性循环。 中国知识产权法律的“四梁八柱”已经牢牢架起 来源 人民网 8日下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前的“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公管学院教授马一德认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的竞争,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马一德谈到,保护知识产权,要加大提升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化。作为一名从业者,他高兴地看到,自中国改革开放初确立知识产权制度,再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了适应国际规则进行修法后,近两年我国又根据发展和实际需求,调整法律,进行了系统修法和升级。可以说,中国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已经构建,中国知识产权法律的“四梁八柱”已经牢牢架起。 “作为一名研究者,处在一个法治的时代,能亲身参与、见证中国法治进程,我感到无比骄傲。”马一德说,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他深度参与法律制定,多次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参加座谈会,参加专家研讨会等等。从立法的调研到草案的起草,到征求意见,再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每一个过程都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2020年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修法工作,草案形成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开门立法,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企业界、学界,尤其是外国企业、驻华企业等意见,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充分与中国经济相适应、相匹配,同时又彰显时代特色。 “知识产权因创新而生,也随创新而变。中国知识产权领域这次系统修法,将向世界展示中国在高质量开放中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和决心。同时,也向世界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展示中国知识产权取得的成就、中国知识产权取得的经验。知识产权的系统修法升级,能更好地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马一德说。 当艺术家想要拍照的时候,整个世界都是她的“相机” 来源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本文所有图片选自《奔至边缘》( Running to the Edge )©Julia Borissova 图 = 茱莉亚•博里索娃(Julia Borissova) 文 = 纳塔 艺术家茱莉亚•博里索娃(Julia Borissova)是圣彼得堡一个周末跳蚤市场的常客。每次她会早起赶到市场,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她虽然四面环看,但目标很明确——1920年代俄罗斯移民的老照片。 博里索娃出生在爱沙尼亚的塔林,目前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工作和生活。她在跳蚤市场“寻宝”是为了创作自己的作品《奔至边缘》( Running to the Edge )。在1920年代,因为战乱和时局不稳,有不少人离家,选择移民或逃亡。博里索娃以这一群体为创作对象,将买来的移民老照片和一些花朵、花瓣叠加在一起,当黑白或褐色的相纸与明亮的、五颜六色的花朵并置,让鲜活的当下浸入暗淡的岁月。她用这种微妙的对比来引导观看者浸入到一段已被淡忘的历史中。 摄影是寻访“记忆痕迹”最好的媒介之一,借由着普通人记录自己的生命、生活的影像,形成一个群体的集体记忆。但是记忆必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悄然暗淡,就像这些被抛入二手市场的老照片,主人已逝,它们也随之飘零。生活的无常与生命的脆弱虽然让人痛苦,但博里索娃用鲜花重新赋予它们美与伤感。 这个项目并非仅仅为了讲述一段历史故事,也不是一味地去关注已经消失的个体。用多种媒材,进行一种“表演式”的创作,是博里索娃近些年来的尝试方向。她这么解释《奔至边缘》:“我的兴趣在于摆脱纪实摄影的局限,我采用了大量且迥异的图像,将更多的精力用在阐释、挪用、戏剧性地呈现,等等。在这个项目中,我思考的是对于一个人来说,有一个自己的家,记住自己的出生地并且还能回去,是多么重要与美好。” 作为善于使用多种媒材的艺术家,你尝试过哪些创作方式? 茱莉亚•博里索娃:直到现在,摄影仍然是我的主要工作内容。但我采用了与传统纪实摄影迥异的技巧,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从年轻时起,我就一直热衷于从各种艺术形式中吸收灵感,比如电影、书籍、音乐等,然后对它们进行研究。有时,我会自己设计图案,做一些手工艺品,作为项目的创作元素。我依然最喜欢用摄影来创作,因为它可以把我的思考、情绪用很具体的照片表达出来,也很适合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记忆、时间、忧伤、渴望,等等。 我喜欢杂糅各种元素,比如我会去一些跳蚤市场收集老照片,泛黄的信件或者精美的私人日记。将不同时代的照片和绘画放在一起转换成一张新的图片,我认为这是一种可以不停拓展的视觉叙事方式。在过去几年里,我潜心研究用这种手段创作“摄影手工书”。我发现这种形式可以让艺术家更自由地创作,将充满想象的图片、符号和真实的照片链接起来,创造一个新的属于自己的故事。 能讲讲你如何选择老照片吗? 茱莉亚•博里索娃: 在开始一个新项目之前,我会先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图片是我想要的。一般来说,我会先画一些草图,写一些笔记,这些都会围绕我设置的主题以及对创作结果的预估。 而且我只购买下那些自己“很有感觉”的老照片,它们全部来自跳蚤市场或者古董商品店。我在看到它们的时候会想:这些照片经历过什么?为何它们最终流落在外?是因为照片的主人去世了吗?那他的主人又经历了什么呢?等等。 如果是我自己的照片这么被扔掉或者遗失,真的会伤心难过。有的时候,我买下一些照片,只为了保护好它们。 就《奔至边缘》而言,你想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茱莉亚•博里索娃:在创作《奔至边缘》时,我脑海里一直萦绕着一些问题——我们的记忆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时间的流逝会让记忆逐渐丧失一些细节,当回忆往昔之时,很可能会添加一些想象出来的细节替代真实发生过的事,而形成一个新的记忆。我则试图用具体的图像来解释这个过程:给老照片加上花瓣,花瓣就像是想象出来的记忆,老照片也因此有了新的含义。 对我来说,这些照片不仅仅是“在照片上撒点花瓣”这么简单。我会想象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去感受内心深处与之发生的共鸣。在这个系列中,我用色彩明亮的花瓣来代表现实,来装饰老照片上的面孔。我们不认识这些人,但是看过这些照片的人,都会记住他们和花在一起的样子。 所以,我的创作理念是,通过摄影这一被公认“真实、可靠”的媒介,来为那些无名的人表达一种哀悼。 能讲一下你对拼贴这种艺术手法的理解吗? 茱莉亚•博里索娃:拼贴可以营造出多个层次的观看效果,这也是我的创作特色——让一张照片能被从各个层面解读。而哪些原材料可以被用在拼贴中,也是我在工作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一直在尝试用一些自然元素和照片结合,照片就不再是一张纸片,拼贴让其本来记录的瞬间拥有了更长远的意义。 这些花朵,有什么特别的意味吗? 茱莉亚•博里索娃:花朵和花瓣标志着现在,但与此同时它们又在非常强烈地象征着“虚无”。与这些花朵进行叠加的,是1920年代因为战争和时局不稳,不得不离开家的苏联移民的生活照片。这些不是我的个人记忆,而是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照片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 我想让观者能感受到一种略带感伤的情绪或者氛围,打量照片中的面孔。同时将作品的意义聚焦在“脆弱”和“消失”这两个概念上。 是不是可以说,单纯的摄影不能特别有力地表现某些主题? 茱莉亚•博里索娃:我倒没有想过“单纯的摄影不足以表达某些主题”。对我来说创作技巧或者表达方式,都是为了主题服务。一般来说,我所做的创作都是基于虚构的理念。我用了多种媒材而不仅仅是照片本身,是为了同时呈现 “过去”与“现在”,向观者阐释关于时间的理念,所以我很喜欢在作品中保留那些难以言传的意义。 能说说你这些年都进行了哪些摄影实验吗? 茱莉亚•博里索娃: 创作中我会尝试使用各种材料,不仅仅是花。 在之前拍摄的DOM 系列中,我特地种了些植物作为拍摄元素。在俄语中,“Dom”是房子、家的意思。我当时想将“家”这个概念置入到戏剧化的背景中,来营造一种魔幻感。 于是我拍摄了很多苏联常见的“赫鲁晓夫楼”。在赫鲁晓夫时代,他引进了一种经济型集体住宅,而这种住宅就被普通人冠以他的名字。在苏联,这种楼型始建于1959年,一直持续到1985年。直到今天,在俄罗斯所有的住宅楼中,这种楼型占比依然能达到10%。但它们现在已经破败不堪,虽然没人喜欢这种房子,但还有很多俄罗斯人住在里面。我想,我应该将它们留在作品里。于是我拍摄了很多这类房子的照片,然后将之置于我种的植物上,这些植物的脉络组成了画面的背景,像大火一样,给人无穷无尽之感。 在这么多年的创作中,我愈发沉迷于“超现实”的感觉,借由各种素材来创造幻觉。当你的目光穿透图片肤浅的表面,看到更深沉意义时,才真的会被它感动。 有哪些艺术家,是你非常喜欢的? 茱莉亚•博里索娃:我喜欢的艺术家有Tacita Dean,Yayoi Kusama,Annette Messager,Christian Boltanski,Kiki Smith,Anselm Kiefer,等等。还有很多艺术家鼓舞了我,当然对于艺术来说,创作应该是由艺术家内心驱动的,而不是去注意别人在做什么。 艺术家茱莉亚•博里索娃(Julia Borissova)
【版权声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保持图文完整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号ID、二维码 3.转载文章标题加上“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字样 4.未按此规定转载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协办。 《摄影公社》是本会为全国各地首席代表和会员及摄影家服务的信息平台。 本刊每周三发布一期。欢迎大家来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联系我们】 电话:010-65978100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12条48号(100007) 【更多内容】 请登陆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官方网站www.icsc1839.org.cn 或关注icsc1839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