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原作,不经典”——从中国“最好的摄影博物馆”体会老照片的
华辰影像拍卖的预展,在业界誉为“中国目前最好的摄影博物馆”。2014年秋季,我有幸用一周的时间来接触这批跨度约150年的各类影像作品,从早期的蛋白 照片到当代影像的数百件藏品。虽然自己有摄影从业经验,但我并不是摄影专业出身,对于摄影史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缺乏系统的学习,在华辰影像,能够通过实物原 作感触到影像发展的轨迹,以及通过华辰影像的专家学者处了解到影像研究的一些方法,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体验,真的是书本无法比拟,使我非常受益。
2014年5月,我执行策展了一个100年前的老照片展,这段经历,加之在华辰影像的经历,让我在老照片策展方面做了一些思考。
上个月,有一位长沙的老板找到我,希望我能提供一些长沙老照片的“电子档”,他想把老照片用于装饰长沙一家小有名气的餐饮连锁。几句交谈下来,我明白了他的 来意,其实就是拷走老照片的扫描文件就行,然后用廉价广告的制作方法,把照片成墙地打印出来。这位老板的“观念”,代表了当下社会对老照片的一种态度:不 问出处,不求原作。而且也不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
我掌握有电子文件,但不能提供给您,因我们与收藏人有约在先。我建议老板不妨在价格还很合适的情况下,收藏和悬挂老照片的“原作”,以提高企业的档次和品味。我解释,廉价的制作方法,不仅是对老照片不尊重,也不符合收藏人的意愿,还将对餐饮店的档次产生不良的影响。
出自摄影家之手的老照片原作,所提供了丰富信息和对观者带来艺术震撼,是其任何扫描文件或复制品无法代替的。换言之,老照片原作作为影像艺术品和视觉信息的终极载体,其价值是多元的,除了视觉信息外,还有文物的价值,并且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的不菲价格。
原作,是我在华辰影像学习中体会最深的一个概念。原作包含着摄影师对作品认可。当然,原作还有其他更多的魅力,例如经历了长远的年代,时间的痕迹留在原作 上,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比如说”返银“现象,在这次2014年华辰影像秋拍中,我看到当年侵华日军发行的一套约6寸的银盐照片,特别是这些照片”返银 “后,照片中的金属武器显得更加有金属的质感,影像变得更加细腻和立体了。
联想到我曾策划过的老照片展,和今后可能策划的 影像展,我觉得在互联数码影像时代,首先要考虑用“原作”展出,因为只有原作才保有了最真实的信息,并且经过时间的沉淀,原作的“唯一性”变得更加强烈。 整个展览的思路,可围绕对“原作”的呈现展开。首先一旦涉及原作,就避不开收藏的体系和脉络。和收藏人的沟通和对接,是非常的重要,因为收藏人往往是最了 解这些老照片的。当然,很有可能收藏人就是展览的策展人。从这些照片的收藏来源开始探索,一步步挖掘照片背后的”身世“,一步步解开照片背后的人物和时 代。当我们面对一张老照片时,你要知道,这张照片可能是穿越了战火,躲过了历次运动劫难,才能和你见面,这时候,也许照片的故事,已经和照片承载的信息一 样打动人了。
进入到展览具体设计程序,同样是围绕原作展开。首先是选择一个最适合原作的装裱方式。我对装裱的理解,不是选 相框和卡纸,因为装裱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观看的方式,所以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我曾经在一个摄影节上,看过华辰策划的《东亚印画集-湖南》的展览,印 象颇深。策展人用了全透明的亚克力双面装裱拆为散页的原作,观众可360度的观察展品。而这些装裱好的散页,凌空悬挂在展览现场,如同构成了一个时间的磁 场。像这样独辟蹊径的装裱方式,给了我更多的启发,做展览,特别是老照片展,装裱也是艺术表达的一部分。记得杉本博司用镰仓时代的神龛装裱他的海景照片, 寓意为从远古时代的海景,穿越古代,来到你身边,令人叹为观止。
其次,对老照片阐述非常之重要。在华辰我听了圆明园研究人 员刘阳老师的讲座,感触非常大。坦白的说,刘阳老师可能不是摄影专家,但他太了解北京了,甚至清楚故宫里一块砖的来龙去脉。可见,对于老照片的解读,只有 影像专业背景是不够的。我感悟到,在策划老照片展时,一定寻找一个非常可靠的历史顾问,由历史顾问、藏家和策展人一同对老照片加以研究、考证、解读。
第三,展览将涉及到费用,这是所有策展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老照片展,藏家一般不愿意通过展览销售原作,如何形成展览的产业链,如何收回成本?我的个人思考 是开发影像的衍生品。当然,老照片依然属于相对小众的范畴,因为算不上一种刚性的消费需求。但老照片和人们的情感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例如,通过一次老照片 展览,梳理一个城市的一段历史或者一种风情,让老照片和人们对于城市或者历史的情感相碰撞。可以做成城市老照片的成套明信片,并适当拓展销售渠道,比如在 机场的书店销售。
在华辰影像预展这个“中国目前最好的摄影博物馆”中学习的感觉,不仅真的远远胜过看书,也感到中国人看摄 影展览的习惯仍有很多培养的空间,特别是摄影的原作展以及收藏级的老照片展。当然,我也庆幸从事老照片策展,不仅是我个人极大的兴趣,让这些影像经典为更 多的人所享受,也是一件很让我快乐的事情。 (2015年2月6日) 沈荣华/文 作者简介:沈荣华,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曾任《潇湘晨报》摄影记者、一路拍影像社区图片编辑。入选“2014秋季华辰影像收藏人才成长计划” 时任长沙科佳摄影城企划总监、K+摄影画廊策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