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摄影”的最后一位大师将来华办展

2016-03-28 16:35 来源:飞哥摄影 编辑:未知

 

作者 许华飞  大飞哥微信公众号

2016年4月15日至4月27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主办,包商银行协办的保罗•卡普尼格罗(Paul Caponigro)作品展将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也给了我们一个重温“直接摄影”流派和卡普尼格罗这位“传统直接摄影最后一位大师”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这是中外影艺文化交流走向深度与学术的的一件盛事。





保罗•卡普尼格罗

对于一般的中国读者而言,无论是卡普尼格罗这位“传统直接摄影的最后一位大师”,还是“直接摄影”这个概念,都还显得比较陌生。但“直接摄影”在世界史上却占据的重要位置却不容忽视。有学术观点认为,世界摄影史中相继出现过画意、纯影、写实、抽象四大流派,而纯影派则是最早脱离画意摄影,主张摄影要发挥自己的特性的流派。

摄影术发端于19世纪30年代末,但初始的技术还十分稚嫩。19世纪80年代,“即时成像”在技术上成为了可能,带动了摄影美学流派的产生。当时的摄影美学具有浓重绘画艺术烙印,为了让摄影进入“艺术领域”,主动追求类似于绘画的视觉效果,不惜在后期制作中用手指、树枝、铅笔、刷子和雕刻工具改变它们的原貌,并使用树胶重铬酸盐印相、炭粉印相等特殊印相法输出。很长一段时间,摄影展览的评委也由画家来担任。在绘画这位“大人物”身后,摄影更像是一个“亦步亦趋”的小跟班。


画意摄影先驱卡梅隆夫人拍摄的人像

直到20世纪初期,史蒂格利茨主导的“摄影分离派”开始尝试摆脱画意摄影,不再模仿铜板、素描及水墨画,而是将摄影发展成一门独立和完整的艺术,独有独特的内在审美。在技法上,按摄影师所希望的构图拍摄,底片要“绝对完美”,不需要或只需要稍加处理,不能损害摄影技术固有的特征。这些诉求直接体现在哈特曼的《要求直接摄影》(A Plea for Straight Photography)一文中。“直接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这一说法也由此产生。

所谓straight photography,80年代谢汉俊将其翻译成“如实摄影”,随后林少忠将之翻译成“直接摄影”,但后来林少忠又倾向认同谢汉俊的译法。其技术层面的含意,是手段上和“间接”或者“虚构”相对,不再使用画意摄影加工底片追求画风的手段,而是“直截了当”的把被拍摄物“如实”拍出来。我们也可以推测更深一层的含意,则是希望摄影不再依附于美术的审美体系,发挥摄影独特的“真实性”的审美价值,将被拍摄物本身的魅力表现出来。

1932年,安塞尔.亚当斯、伊莫金.坎宁安、爱德华.韦斯顿等人成立F64小组,并将“纯粹摄影”作为自己的信条,认为摄影是现实的体现。而纽霍尔将纯粹摄影的含意进一步明确,作品注重风格和主题,但不受社会和文化的制约,只受自身内部发展要求的支配——如果读者认为这句话过于艰深,不妨考察韦斯顿的创作方式。他每次外出创作时,事先并没有什么预定的主题,只是一路上任意漫游。如果有什么东西使他的内心受到了刺激,他就停下脚步拍摄照片。


安塞尔亚当斯  f64小组的重要一员

正是在F64小组活跃的年代,保罗•卡普尼格罗出生在波士顿,据说他13岁拍摄了第一张照片,一年后在他家的地下室里设置了第一个安暗房。少年时代,在随全家去缅因州度假期间,卡普尼格罗加深了他对大自然的认识。而年轻时学习音乐的经历,则帮助他的创作始终保持着韵律。这个意大利后裔是个幸运儿,刚刚入伍正要派驻朝鲜的时候,朝鲜战争宣告停战。和战场擦肩而过,我猜想这在某种程度上,恰好保护住了他对于美好事物纯粹干净的感受。


卡普尼格罗作品

更加幸运的是,这个年轻人一开始接触摄影就站在了很高的起点上。卡普尼格罗自己回忆,他在军队摄影工作室仅仅工作了几个月的时候,被前辈同时带去参加一个摄影party,为他开门的就是安塞尔.亚当斯,那天他还认识了伊莫金.坎宁安、多萝西娅.兰格和米诺.怀特。多年之后,他还满怀感激(也不失骄傲)的承认“我甚至都不用通过去大学或中学里学摄影。我直接就找到大师们去学习了。”

服满兵役后,卡普尼格罗开始以学徒的身份和米诺.怀特一起工作,同时在纽约州著名的伊斯曼博物馆工作。也是在那里,他熟悉了当时在柯达摄影博物馆里担任总监的博蒙特.纽霍尔,并一直视后者为最伟大的摄影史学家。


卡普尼格罗作品

在米诺•怀特的支持下,卡普尼格罗在伊斯曼博物馆举办了题为“置身其中”个人作品展,随后又开始出版极具个人色彩的作品。1960年代之后,卡普尼格罗先后在缅因州、波士顿、巴斯和耶鲁等地的大学获得了多次教学机会。1973年起,他在新墨西哥州居住和生活。在摄影生涯中,他在世界各地举办作品展览,还曾经获得古根海姆基金会和国家艺术基金的奖金。如今,他的作品也已成为美国最著名的摄影收藏品之一。


卡普尼格罗作品

虽然和F64小组渊源很深,卡普尼格罗仍然努力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和其他摄影师相比,他更倾向于去寻找所见的事物“背后”的东西。他不会借助于“热点题材”吸引读者,而是鼓励读者让艺术自然流动起来,在无需注解的情况下,呈现出艺术自身所具有的含义。在拍摄开始之前,卡普尼格罗会去寻找自己对拍摄对象的“感觉”,并坚信“感觉”可以将“灵性”从事物里提取出来。在一次和中国摄影人进行的对话中,他曾说:“我看到树、我看到河流,我觉得在它们的‘背后’,或者说在它们‘内部’,是有‘灵性’的,它们存在于眼睛所看不见的部分。所以我开始尝试去拍下它——琢磨如何去呈现这些事物的灵性。”


卡普尼格罗作品

用摄影这样具体化的手段去呈现“灵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此卡普尼格罗曾经做过多方面的尝试。最终,他选择黑白照片作为自己的表现形式。因为彩色照片会使人和现实事物的距离太近。使用黑白摄影则可以更抽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事物,从而给摄影师表达和读者想象都提供更大的空间。


卡普尼格罗作品

除此以外,卡普尼格罗凭借一种细致入微的“工匠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暗房制作风格(即使抛开拍摄这件事情,他也可以凭借“暗房大师”的身份进入摄影史)。他在暗房制作的作品深沉、安静而柔和,具有特别的质感,仿佛暗示着其中的特质超越拍摄对象自身的属性。读者可以感觉到他的作品中似乎有某种“更深远”的东西,但是他们无法用语言描述,从而又激发出读者更大的兴趣去了解。


卡普尼格罗作品

在1993年因为膝盖病痛中止摄影之前,卡普尼格罗主要关注的题材是风光,但也经常涉及景物。1999年,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再次拿起相机。由于已经无法远足,他选择了把大自然中的元素带回家里,在房间的一角搭建了设备,在那里拍摄静物照片。身处斗室,他仍然尽其所能减少主观的“干预”致力于挖掘世界的“灵性”,在方寸之物身上寻找强大和神秘的力量。他的摄影作品前所未有的保持着耐心、平静和敏锐的观察力,陪伴读者用眼睛来倾听。

当卡普尼格罗逐渐进入创作的暮年,我们可以摘录法国《世界摄影大辞典》评价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实现了直接摄影和神秘诗歌的结合,通过他能研究和分享自然界的美和力量。如同一位组合音乐家,他按照个人风格诠释了自然的乐谱,并尽可能贴近事物本身。”


卡普尼格罗作品

此次,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举办的展览,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展出的作品都是卡普尼格罗签名的原作。就摄影作品收藏而言,纯影派摄影作品是最具原作欣赏价值,且非原作而不能的摄影作品,一直是国际影像收藏市场最炙手可热艺术类型之一。有机会看到如此多收藏级的佳作聚于一堂,不能不说是幸运和奇妙的缘分。


卡普尼格罗作品

无须讳言,随着摄影艺术与社会思潮的发展,现在的读者越来越把注意力从外在的物象转移到内在的感受与思想。在此背景下,传统“直接摄影”正在不可避免的和现代艺术相结合,走向变革的时代。作为传统直接摄影“最后的大师”,卡普尼格罗一路走来的印迹,在此刻显得尤为珍贵。当代摄影人亦可由此,向这座“逝去的好日子”为我们留下的纪念碑脱帽致敬。这真是我们的时代,又一段“有温度”的回忆。

版权声明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本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Copyright Images Copyright Society of China(ICS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