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权利与艺术的尊严 2016年01月06日 总第21期

2016-01-06 11:34 来源:未知 编辑:著作权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
2016年01月06日 周三 总第21期
摄影——在这里更加得到尊重

【本期导读】
⊙号称史上最轻巧中画幅
⊙葛斯基作品高价的理由
⊙影像艺术收藏的未来
⊙离国际化还有多远
⊙花卉摄影用光技巧

 



【业界动态】
号称史上最轻巧中画幅
——Lomography推出LC-A120相机

来源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最近,Lomography在135画幅的LOMO LC-A+基础上研发出LOMO LC-A 120复古相机,使用120胶片、配备38mm f/4.5 广角镜头(相当于135格式的21mm广角),,把画面带回6 X 6的方格世界!

据厂商信息,LOMO LC-A 120或是现今最轻巧的中片幅自动曝光相机,在其锐利的Minigon XL玻璃镜头上,能体验到LC-A+带来的拍摄快感。首批LOMO LC-A 120预购正式开放,中国区首批限量10 台!
 




【艺术收藏】
靳宏伟:吾以”资本”蓄轩昂——当代摄影大师葛斯基


来源:SIPA   作者:靳宏伟



在2011年——2012年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在国内八座城市巡回的“原作100:美国摄影收藏家靳宏伟藏20世纪西方摄影大师中国巡回展”(简称“原作100”)。作为中国摄影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以摄影史为线索的西方摄影大师原作展,“原作100”巡回展引起了摄影界的轰动,也为国内提供了一个重新建立摄影认识的新契机。


秉持“稳、准、狠”的收藏原则,靳宏伟通过画廊、世界摄影交易展、苏富比、佳士得拍卖行等渠道,收藏了1500多张世界大师以及中国摄影家的原作,被称为世界华人最大摄影作品收藏家。

摆在我面前的是这么一组照片:芝加哥的期货交易市场,99美分便利店,Toyota白色的墙面,竹篓与村姑(在中国拍摄),迪拜人工岛,商业大楼与楼底的生意人,浩瀚无边的奶牛场……

当我们将这一组图片用一根线串起来的时候,便会惊奇的发现,这可不是一串普通意义上的珠珠。所有的图片可以归结到一个字——钱。

若干年前,当“莱茵河”的摄影作品卖出了430万美元的天价时,世界上才开始有人知道了德国这位大拿——当代摄影家葛斯基(Andreas Gursky)。

今年才60岁的摄影大拿究竟凭什么能走到如此地步并且持续不断的走向辉煌?不少评论家写过这样或那样的评论,说他的“莱茵河”并不是一张普通的风景照,是一种严肃的景观创作,并且还动用了photo shop,将画面中不必要的房子抹掉等等……

我以为葛斯基的摄影作品能大卖主要有几个因素。首先是有优秀的传承,早期跟随了杜塞尔多夫学派的领军人物贝歇夫妇,艺术摄影的修养得到了相对完整的培育,在开始形成创作思想的早期,找到了跟商业社会最为合拍的契合点,第一个在摄影领域触摸到金钱与资本的脉搏,并且诉诸在摄影的实践中。

他拍照片,严格的遵循了四项基本原则:俯视,大画幅,钱景,限量3张。

美国艺术家杰夫昆斯,早期将篮球放在玻璃水缸中,影射商业社会人们普遍不可抑制的对金钱与成功的欲望。尽管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浅薄,但回过头去,艺术史却给予了他无始有终的承认。

葛斯基的摄影作品与杰夫昆斯的艺术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与其评论他们的作品是否值那么多钱,倒不如看看有没有他人在他们之前做过同样的事情。艺术作品假如你是那一股思潮的领路人,其实作品的好坏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进入了艺术史。

2001年在决定世界摄影走向的美国纽约当代艺术中心MOMA给葛斯基做了大展,对他在当代摄影艺术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有些人可能会对我的看法不以为然,一条啥都不是的运河跟“钱”有啥关系。我要说的是:有水有财,他比咱中国人还明白呢。

世界上有很多词很有意思,钱少了还可以叫钱,钱多了就不能叫钱了,有个听上去更宏观的词叫:资本。葛斯基拍的主题都是跟钱有关,钱拍多了,他的头衔也就变了,“资本摄影家”是不足为过的。

在当今世界一级艺术收藏市场上,单幅摄影作品的价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极为少数的几个人,而他是其中的一个。
摄影是极其需要运气的。

 



“现在开始收藏影像,十年后你一定不是穷人”华辰影像李欣谈影像艺术收藏的“未来”

来源 华晨影像  作者 李欣

【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华辰影像创始人李欣在中央美术学院进行了这场题为“影像艺术收藏的未来”的讲座,华辰影像也特意将这次讲座的精华部分整理出来,与各位影像收藏的爱好者们和影像艺术市场的参与者们分享过去十年中积累的一些数据和经验。】

【2016年是华辰影像成立10周年,这一年,华辰影像将把更多精彩呈现给关注、参与影像艺术收藏市场的各位。】

2006年,我们作为中国影像的开拓人,把摄影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放到了市场里面去。经过将近十年的努力,有一些资讯和经验,特别是摄影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我希望在这里同大家分享。

我的题目,大家可能看到后会说,李老师,你的题目是不是有点大,影像艺术收藏的未来?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今天有幸是在中央美院同各位同学分享,所以我指的未来,就是在座的各位同学。

我希望通过我们这次的分享会之后,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无论是专业的、在研的、甚至读博士的,欢迎大家到我们的平台实习,历练自己,那个地方真的可以让你开阔眼界,掌握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
我今天的内容有三点,影像艺术市场的崛起和发展现状,影像艺术市场对摄影文化的推动作用,影像艺术收藏的未来,当然,这里我指的未来,实际上就是在座的你们。

我们准备了拍卖图录作为给提问同学的小礼物。到目前为止,这是国内最好的一本关于摄影收藏的工具书。我们的一个学委曾经说过,中国的摄影博物馆在华辰影像,但是很遗憾,它只开放三天,也就是在预展的时候,预展结束进入拍卖流程之后,这些藏品就又各归其主了。所以图录对于收藏,对于开阔眼界,对于学习世界上顶级的作品是有帮助的。

2006年是中国影像市场兴起的一年,2006年11月23日,有了中国的首场影像拍卖,后来考证了一下,这也恰恰是亚洲的首场影像拍卖,那时候,如果大家对收藏市场有所了解的话,也就是最老牌的两家,苏富比和佳士得,在亚洲都没有专场拍卖影像。

大家可以看到整个国际市场都是在发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在未来的艺术门类里,有三大主要发展,一个是当代艺术,一个是摄影,一个是油画雕塑,但是从目前看,发展最快的还是影像。

我们在艺术品收藏领域分三个类别,分别是老照片、纪实摄影和当代摄影。

老照片怎么区分呢,因为是首创,所以实际上中国很多政府机构也不明白,于是就给我们一个限定,49年以前的照片我们定义为老照片,受到文物法的保护或限制,因为我们的很多文物是不允许出境的,大家看到图录里面有很多照片有星号,就是不能出境。但是告诉大家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况,就是所有这些东西,百分之九十都是海外回流过来的。

这个和我们的历史发展有关,因为早先的时候,这些东西,无论是摄影技术还是器材,都是在外国人手里,在经济方面也是控制在外国人手里,他们当时对中国很好奇,所以带着很多器材,特别是1860年之后国门一开,大量的海外人员来华,这里面有很多不同身份的人。

这里我介绍给很多同学看一本书,就是泰瑞•博内特的《中国摄影史》,他当时是一个商人,卖老照片,后来他发现,把照片背后的历史文化交代清楚的时候,照片就会卖的很好,所以倾心去研究。他很厉害,用了大概是十年时间出了三本书,把中国摄影史分阶段的做了分析。我们国人有很多人还不太能接受,中国摄影史怎么能让外国人去书写呢,但是我觉得很好,至少他提供了很多外国人看中国影像、对于摄影史的研究的分析和方法值得学习,比如说,他把所有来华采集影像的外国人的身份做了一些分析,这个很重要,因为每个人身份不一样,他们的采集影像的世界观、立场是不一样的。

2010年我们基本上取代了英美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题材影像最大的交易平台,有很多买手都是在国外苏富比、佳士得买东西,然后放到我们这个平台。

到了2010年,影像艺术市场有了一个质的飞越,我们从开始的200件标的、成交额300万到500万,在2010年到了700万,2013年过了千万,当时按照这个趋势预测,未来五年可以突破亿元。

一直以来我都在找机会分享这样理念,摄影的未来不光需要摄影师,还需要市场、史学、博物馆学等各个领域的人才。

这些年在市场作用下,我们从卖单张照片发展到做专题。2014年的时候,我们就在做影像的占领专题,对日本侵华进行梳理,这个梳理和以往不同,我们以摄影为主要叙述语言,反映日本对华的侵略,不仅仅是战争,战争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大家也明白,市场是一个杠杆,有了利益,大家才会进入,就像其他的市场一样。

随着国富民强,中国人话语权提高,我们要重新界定,对艺术、艺术鉴定,一定要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同学们在这方面要多加留意,今后在这方面,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要听我们的,听在座各位的。只有中国人了解自己的审美和文化,我们为什么要被西方人左右,这方面,在座的有责任,我们一起来扭转势头。

在座的年轻人对当代作品总带有希望。我和媒体说,不能因为华辰影像市场上纪实类作品多,收效好,就错误的评判是不是我们只做纪实。我把三个类别形象的做一个比喻,老照片是过去,纪实是现在,而当代是未来,我们哪个也缺不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生活在当下,而没有未来也很糟糕。

作为一个总结,看了这么多类别从2006到2015年的情况,通过看哪些作品在市场上有怎样的认知度,我们可以看到摄影越来越受到认知,无论是市场还是学生还是机构,我跟大家说,大部分影像作品,都是流入机构或者未来的摄影博物馆。

接着我说一下摄影对文化推动作用。

摄影文化地位的提升,我老说,很多人都问卖多少钱,我不说钱,文化没起来之前不能谈钱,现在处于低洼的时期,没法和人家几千万的比。

摄影要回到艺术史的语境,也是在座的所有同学,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重要使命,把摄影拉回美术史语境。我们做过很多展览,做了很多梳理,比如把摄影和绘画关系的梳理,艺术有很多东西是相通的,我们也受益匪浅。摄影和绘画很有关系,我们还梳理版画和摄影的关联。

我们缺一部完整的中国摄影史,我们在历次拍卖会之前都会开辟新的专题,我们同学如果有感兴趣的,希望能关注对摄影史补白工作。

更多的机构关注,目前为止,有统计表明近50家机构对影像感兴趣,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基金、企业家等,现有博物馆也把摄影艺术门类放了进来,比如我们在故宫里看过摄影展览,故宫也开始关注摄影,前年中国美术馆也借助收藏郎静山回顾展作为一个收藏契机对社会宣布要收摄影作品。

还有就是教育的缺憾,就是懂艺术史的不懂摄影,懂摄影的不懂艺术史,这个鸿沟很难逾越,这个鸿沟不是一两年就能填平的,希望有同学能够来做,之前为什么说在做的各位同学是未来,因为我今天已经说了多个大家可以转向的方向。

还有一方面制约就是,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大学开设摄影系、摄影专业,没有一个专业是教育同学怎么为摄影艺术市场服务的,如何去做经纪人或市场经营者。

我们还急缺保管、整理方面的教育,这些都是缺陷,这些年的从业过程中接触到很多企业家要做摄影博物馆,规划都非常好,图纸发过来,非常漂亮,外形建筑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家博物馆媲美。但是,博物馆很漂亮,但缺一个东西,就是库房。不仅要库房,而且还要和其他艺术门类要求一样,恒温恒湿并且防酸,对于仓库保管以及管理这些都是学问。

产业链的形成,需要史学家、经纪人、市场开拓者、照片的输出等各个环节。很多人说艺术人创作就是按一下快门,错!后期呈现,装裱都要达到一个标准,完成这三个才是好的艺术作品。这一点我们总是忽略,中国没有这方面的教育。

我们需要大量的人才,你们也都有机会。我说的这些未来,你们从中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这些都是发展方向。摄影史的完善,需要大量的群体参与进来,个人是无法完成的。教育体系也是,刚才提到的那个鸿沟,需要我们共同来填满,可能到我死的时候那个鸿沟也没有填满,但是不能说我不做,有生之年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我相信,影像绝对是我们的一个未来,为什么?摄影刚起步,没有泡沫,很真实、很干净,所以这一块,大家如果有实力的话,自己也可以去收藏。

我写过一篇文章,从今天开始收藏影像的话,十年之后,你一定不是一个穷人,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靠你的智慧了,我养老肯定没有问题了。

问:摄影修复有意义么?底片有唯一性,但大量重复是不是价值下降?

答:你的说法有偏差,修复和复制不一样,照片需要版数界定市场价值,否则那就成了招贴画,艺术品市场强调少而精的东西。量大的就是商业,不是艺术品。

修复这里是一个空白,现在只有少数人做,比较难,随着数码化的到来,很多传统手工艺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问:老照片有很多孤本,当代的照片可以复制,有的是8-10张,我们根据什么来限定张数?

答:艺术家首先要进入一级市场,就是画廊;而拍卖是二级市场。画廊要对摄影师进行梳理,把一组照片或专题中最精髓的挑出来。在一级市场,要找好的策展人,展现作品的中心思想,说明白好在哪里,为什么值得收藏,这些都是策展人职责。作品的呈现方式要和代理机构商谈,制作多大,怎么装裱,用什么工艺输出,这是艺术家的事情,这些都需要艺术家自己来定。做多少数量也要协商,根据前期的成本,加上与经纪人商榷,还包括画廊成本,剩下之后的利润,能有多少给艺术家和市场。我和艺术家说,进入市场的时候不要着急,要对一级市场承办方进行评估,很多人是有代理就行了。因为国际惯例,一旦你的作品进入了三流、二流的机构,就很难进入一流了。

问:很多人有收藏爱好,哪些作品有升值空间?

答:很简单,艺术品收藏要收名家名作,历史性老照片也有名家名作。我们的一位学委说得好,历史上绕不过的人物、事件的影像,一律是可以要的。按照这个标准,大家可以先去找,大家可以到华辰拍卖官网上看哪些作品进入到市场里面去,阿芳的,桑德斯的,一定不会错。

问:年青艺术家如何做?

答:我之前每年都参加摄影节,带一双旅游鞋,像一个星探一样,四处找有想法有作为的年轻人。摄影节上年轻人不能把作品一挂人就走了,起码要留个联系方式,否则就失去很多机会。那年我在平遥,一直待到了晚上十一点,我把所有人都约在展场。

年轻人要有自己想法,也要尊重自己,大家不要轻视自己的作品,不尊重自己,市场不会给你机会。portfolio就是自己展示自己的一个机会。再就是多参加各次活动,各大摄影节一定要多去交流学习,分享自己并从中听到不同的声音。
 


 【艺术市场】
当代艺术市场离国际化还有多远

作者:徐磊 张茜琦   来源:北京商报



纵观今年当代艺术市场,有个别拍品表现惊艳,但市场整体表现平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拍卖行强调本土。虽然拍卖行也在不断培育新的热点,但短期内对市场影响甚微。
但值得欣慰的是,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有一些专场表现可圈可点。比如今年中国嘉德首推现当代艺术夜场,总成交额达1.57亿元,成交率为96%。此专场涵盖了22位中国早期艺术家、学院绘画体系先锋人物、当代艺术领域一线艺术家以及新绘画艺术中最具潜质的中青年艺术家的24件作品。其中,石冲《欣慰中的年青人》以3795万元成交,余本《晚归》以632.5万元成交,丁方《悼歌》(两联)以1150万元成交,皆创下艺术家画作拍卖价格纪录,表明当代艺术精品依旧会有买家接盘。
这一现象还体现在北京匡时2015秋拍当代艺术专场中。谢南星作品《无题系列》No.4以465.75万元成交,创造了艺术家的个人拍卖纪录,然而这些个案的成功并不能掩盖国内其他拍卖行当代艺术专场的下滑趋势。很多拍卖行的成交率及成交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对此,阿特姐夫拍创始人胡湖表示,“我认为,谢南星的作品突然出现一个高价是偶然现象。从交易量上来讲,一两个高价对于目前的市场来讲是杯水车薪”。

“新星”能否救市
近年来,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每年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一批又一批的新兴现当代艺术家走马观花般出现在人们眼前,不少人将扭转艺术市场局势的希望寄托在新星身上。有专家表示,“在传统题材征集越来越难的局面下,很多拍卖行开始另辟蹊径,寻找新板块、新品种来吸引买家”。然而,能否如愿以偿呢?
从近两年的拍场行情来看,表现亮眼的“70后”当代艺术家已经开始在拍卖会上挑起大梁。除了已经成为市场明星的贾蔼力、王光乐、刘韡等人,在今年内地拍卖会中,又出现了一位新的“70后”市场新星:谢南星。有市场人士认为,这些所谓的新星是拍卖公司为了提升拍场整体氛围、为公司业绩制造亮点而捧起来的;也有观点认为,这些新星是整体市场大环境的自然选择,符合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的市场需求。
对此,胡湖认为,“内地拍卖行在顶尖作品的供应上缺乏延续性,无论是谢南星还是在嘉德拍出高价的石冲、赵半狄、丁方,都难以复制。这也是目前当代板块遇到的最大问题”。

国际化还有多远
国际拍卖市场在稳步增长,就香港佳士得、香港蘇富比来讲,这两家拍卖行现当代部分的市场表现有明显优势。
香港蘇富比2015秋拍“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共推出98件拍品,总成交额达到5.95亿港元,其中有16件拍品以超千万港元成交,成交率达73%。其中,草间弥生《No。 Red B》以5452万港元成交,刷新个人作品拍卖纪录,并夺得全场桂冠;曾梵志、马云合作的《桃花源》以4220万港元成交;东南亚艺术家亨德拉•古拿温的《濯洗瀑布下》和勒迈耶的《荷花池畔九女子图》最终分别以968万港元和1328万港元成交。
2015香港佳士得秋拍呈献包括新加坡艺术特别专场在内的四场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拍卖,取得7.3亿港元的成交额。本次上拍作品汇集了日本、韩国、中国、新加坡等亚洲知名艺术家的数十件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今年中国当代艺术比重下降明显。这与香港佳士得近年力推的“泛亚洲化”策略相吻合。
按惯例,香港佳士得的夜场拍卖是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板块重要的市场风向和数据指标。然而与香港佳士得现当代艺术成交情况相比,国内现当代艺术拍卖还存在一定差距。就征集的内容来看,国内本土拍卖行延续“中国制造”这一标准;其次,市场里尽管每年都推出一些新的艺术家,但实力参差不齐,需要很长时间等待的市场认可。
胡湖认为,造成目前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本土化现状的原因是由本土资源决定的。“国内市场需求最大的不是现当代艺术,而是近现代书画。何时内地的油画及当代艺术市场能够与香港蘇富比、佳士得看齐,取决于内地收藏家们在审美、收藏、投资结构上的逐渐转变。”

 


【摄影知识】
简单4招花卉摄影用光技巧

来源 摄影巴士

花花草草想必是诸多摄影玩家的宠儿之一,平时在住家附近、 公园或是假日到郊外旅游时,看到可爱的小花小草,总是忍不住把镜头对准它们,更别说去赶花季的时候了!只是要怎么样才能把花草拍得楚楚动人呢?来听听达人传授用光技巧,学会之后,也许就算是杂草也能拍出精致的感觉。

运用漫射光拍摄花卉
漫射光是一种极为柔和的光线,物体在这种光线的照射下没有投影或者投影不明显,类似于手术室使用的无影灯。这种光线在室外产生的条件是白云遮日,没有明显的直射光线照射到被摄物体上,光线经过多次反射,已经失去了明显的方向性。不同于阴天的光线,漫射光要明亮得多,但同时也非常柔和。用漫射光来拍摄花卉,画面没有明显的明暗关系,减小了反差,可以表现出花卉的质感和层次。同时,这种光线非常适合微距摄影,避免掉杂乱光线对镜头的干扰。如果在室内拍摄花卉,我们还可以人为地制造出漫射光,用白色的物体,如白纸或者白布,在花卉周围搭建一个圆弧,形成一种柔和的漫射光,此时的光线要比室内的光线好很多。

侧光对花卉的刻画
光线照射被摄体,在另一侧产生具有明显方向性的投影,它能表现被摄体的肌理、立体感和纵深感强,造型效果好。侧光具有较强的造型能力,它能使被摄物体产生明显的明暗面,增加了画面的色调,达到丰富画面层次的作用。这种大光比、高反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造型效果。所以,侧光摄影的色调层次比正面光丰富得多。利用侧光来拍摄花卉,它的某些部位会受阳光直射,而另外部分则靠天空或四周景物的散射光和反射光照明。侧光照明下的花卉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当侧光较为强烈时,被摄物体所产生的明暗对比也比较强烈。

逆光展示花叶纹理效果
逆光拍摄可以使物体的明度与饱和度都能得到提高,使顺光光照下平淡无味的物体呈现出美丽的光泽和较好的质感。在花卉摄影中,逆光以高反差的明暗构图,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造型。逆光可以勾勒出花卉优美的线条,还可以使被摄花卉的主体与深暗的背景拉开距离,增加画面纵深感,突出主体,在暗背景的衬托下,花叶的纹理得到很好地呈现。使用逆光拍摄花卉也要注意曝光补偿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曝光量,否则会导致画面曝光不足,失去了逆光的效果。

利用曝光补偿展现花卉色彩
拍摄花卉的时候,如果花卉占满整个画面,相机测得的曝光值对于花卉的颜色还原基本准确,如果花卉在画面上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对于机内测光系统来说就显得不那么「灵光」了,背景的明暗及其周围的景物会对相机的曝光产生较大的影响。当花卉以深色背景来拍摄时,相机的测光点应集中在花卉上面,如果以背景的颜色深浅来曝光的话,相机的测光系统就会受到「欺骗」而导致花卉曝光过渡。同样的道理,浅色的背景也会导致花卉曝光不足,从而影响花卉还原其本身的色彩。有经验的摄影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对相机测得的曝光值进行适当的补偿,尽量避免环境对花卉造成过多的影响,力争做到花卉色彩的真实还原,具体的做法是浅色的背景要增加曝光,而深色背景则要减少曝光。

 



“首席V”是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专为全国各地首席代表服务的信息平台,欢迎大家来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联系我们】
电话:010-65978100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12条48号(100007)
电子邮件:icsc1839@126.com

【更多内容】
请登陆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官方网站www.icsc1839.org 或关注icsc1839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本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Copyright Images Copyright Society of China(ICS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