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收藏老大靳宏伟:越贵越有升值潜力

2015-11-18 13:36 来源:Art289 编辑:马马

自2006年第一次购入价值30万美元的摄影作品开始,靳宏伟的摄影收藏劲头就持续攀升,近几年其摄影收藏已达两千多件,成为华人摄影收藏界不折不扣的老大。尽管做收藏是出于喜爱,但靳宏伟还是把求稳放在第一位,“我希望所有做收藏的人都记住,越贵越好的东西升值空间越大。” 

自2006年第一次购入价值30万美元的摄影作品开始,靳宏伟的摄影收藏劲头就持续攀升,近几年其摄影收藏已达两千多件,成为华人摄影收藏界不折不扣的老大。尽管做收藏是出于喜爱,但靳宏伟还是把求稳放在第一位,“我希望所有做收藏的人都记住,越贵越好的东西升值空间越大。”

在“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中,有一个收藏展—“从图片到照片:来自靳宏伟的中国当代摄影收藏”,展场设在靳宏伟自己位于草场地的希帕画廊,共展出150幅照片。从已跻身国际艺术家行列的王庆松、海波,到近年新出道的于筱、卢彦鹏,靳宏伟收藏了一大批中国当代摄影界活跃分子的代表作品。可以说,这个展览足以呈现当今中国摄影艺术的整体面貌。

Art289记者在希帕画廊两次见到这位华人世界最大的摄影收藏家,每次他都着一身正装,像要出席重要会议,但言谈之中,却透着一股活泼劲儿,很有亲和力。靳宏伟今年80%的时间都待在中国,比往年长很多,以往差不多是一半一半,因为活动太多。名声在外,摄影收藏及相关的活动开始越来越多地占用时间精力,他感觉有点忙不过来了。
 

从摄影师到数一数二的摄影收藏家

“从图片到照片”展出的作品,在靳宏伟全部的中国摄影收藏里,比重不到一半。而在他所有的摄影收藏中,中国摄影师的作品只占了六分之一,而且是最近两三年集中收藏的。靳宏伟的收藏,是从西方经典作品开始的。

靳宏伟的摄影收藏第一次为公众所知,是201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收藏展“原作100”,展出的都是西方大师的作品,从亚当斯、布列松到达明安·赫斯特,还把对中国人来说相当陌生的美国摄影大师哈里·卡拉汉(Harry Callahan)带入了人们的视野。

在这个展览之前,靳宏伟还没把摄影收藏当成正经的事业。他走上摄影收藏的道路,是个人“情结”使然。出国前,靳宏伟是一名摄影师,在《上海画报》做过摄影编辑,对摄影充满抱负。1989年,他干脆到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学起了摄影,拿到硕士学位。但是,毕业后没找到工作,只好做起了生意,摄影也渐渐放弃了。

2005年是靳宏伟事业起飞的一年,他的手里也有了闲钱。“人总有个情结”,靳宏伟心里还是牵挂着摄影,但他没有回头去做摄影师,而是在第二年做起了收藏。“你离开(摄影)很多年了,要想再做回去,不是说不能拍,也能拍,但是要比原来拍得更好就难了。如果你做不到比原来更好,那你就得有自知之明,不能再做了,对吧?实际上我也能拍照片,但拍一般的照片,拿起傻瓜机就拍的那种,对我来说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2006年,靳宏伟第一次出手,就购入价值30万美元的照片,其中以哈里·卡拉汉的作品为主。他称自己选择了一条“不太费力”的道路,“也想收藏绘画,但我不懂,摄影毕竟是我在学校学了的,知道这个脉络,也看了导师和系主任他们是怎么收的,所以马上就有了概念,上手很快。”

在马里兰艺术学院的学习经历对靳宏伟影响深远。之所以大批购入卡拉汉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自己导师的影响,因为他是卡拉汉的学生。但初涉摄影收藏的靳宏伟“并没有想要怎么样”,也没有做大收藏家的野心。但好东西是藏不住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摄影师付羽看到了靳宏伟收藏的作品,很惊喜,回来就告知了策展人蔡萌,蔡萌问靳宏伟愿不愿意展出,他马上就答应下来,于是就有了“原作100:靳宏伟收藏20世纪西方摄影大师作品展”。

展览的成功让靳宏伟的摄影收藏劲头大增,加上前几年美国经济不景气,照片不会特别贵,而自己的生意又一直在赚钱,就沿着摄影史一路收了过去。“原作100”的另一个影响是,靳宏伟一下子成了有名的摄影收藏家,在华人摄影收藏界内,更称得上数一数二。2011年,他收藏的照片已经有三百多张,近几年更迅速增至两千多张,在华人摄影收藏界,是不折不扣的老大。2013年,靳宏伟又成为世界著名希帕图片社(Sipa)的最大股东,这件事是这一年摄影界的大新闻。靳宏伟说,当时这家老牌图片社遇到困难,但它有两千五百万张底片,很有价值,对谁来说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原作100”之后,靳宏伟的活动迅速多了起来,国内举办了一系列他的摄影收藏展:“从卡拉汉到杰夫·昆斯:来自靳宏伟的收藏”,“哈里·卡拉汉原作展”等等。今年的“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开幕一周后,又在中华世纪坛做了“触摸经典:中国当代100原作展”。

去年苦于照片没地方放,脑袋一热,他创办了希帕画廊,给照片找个落脚的地方,“顺便做一些展览”。尽管他希望希帕画廊能够按照正常的商业模式运行下去,但目前并没有给它设定盈利目标。

靳宏伟说,画廊和自己的收藏之间是平行关系,互不干涉,希帕画廊有自己的定位,方向主要还是摄影。就个人收藏取向来说,靳宏伟还是更注重西方大师的作品,而希帕画廊侧重发掘中国年轻艺术家,同时引进西方新晋摄影师。

但画廊的开幕展呈现的却是孔宁的油画。孔宁原本是律师,没经过绘画方面的专业训练,但靳宏伟就是喜欢他的作品,很多人提醒他要小心,但他说“我不管”,跟决定开画廊一样,干了再说。如今,绘画作品也成了希帕画廊的目标之一,他还问Art289记者有没有好的画家可以推荐。

但他绝口不谈自己藏品中那些珍品的价值,不想在收藏上显得太高调。他说,这样做很容易挨骂,“有的富人张牙舞爪,的确让人讨厌。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可能也没有想得太周全。”前不久,马云和曾梵志合作《桃花源》,很多人骂马云,却很少有人骂曾梵志,因为人家花几千万不是为了马云,而是冲着曾梵志,“马云有过拍卖记录,一两百万到头了”,大家会觉得马云是在瞎搅和,占便宜。

哈里·卡拉汉《埃莉诺》 摄影 1947年

等观念变了,中国的摄影收藏会很厉害

“我希望所有做收藏的人都记住,越贵越好的东西升值空间越大,因为越贵的东西大家越想要,它的需求在那儿,(好东西)又越来越少;越便宜的东西升值空间越小。”谈起自己的收藏心得,靳宏伟说还是把求稳放在第一位。尽管做收藏是出于喜爱,但在选择作品时他仍然保持着商人的冷静。

对入行较晚的藏家来说,捡便宜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靳宏伟谈起邱志杰“纹身”系列中的一张作品,“就是身上写着个大大的‘不’字那张”,1994年第一次露面的时候价格是1800元人民币,2013年购入时已经是22000欧元,约合18万元人民币,翻了100倍。

所以,他的收藏重点还是在摄影大师的经典原作上。他收藏的卡拉汉作品,都是当年摄影师自己洗印的,数量稀少。在对中国摄影师作品的收藏上,也多从已有定评的当代作品下手,比如王庆松的《跟我学》、刘铮的“国人”系列。在对艺术家的选择上,靳宏伟并不局限于摄影师群体,邱志杰、张洹等不以摄影为主要创作媒介的艺术家也是他的关注对象。还有一类照片,可以说是行为艺术的延伸,比如何云昌的《一根肋骨》、刘勃麟的《隐形人》。这些照片都有一个共同点 — 创作者的名字一定是响亮的。而且,他的收藏多半来自画廊,因为大部分摄影师都由画廊代理,画廊已经帮他“筛选了一次”,比较稳妥。

靳宏伟讲得很明白:“我主要的收藏一定是有学理定位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国外的就不用说了,肯定是在摄影史里面的。”在他的收藏中,也有一些还没有进入摄影史的新锐艺术家作品,“觉得挺不错,价位也不贵,”但占的比例很小,比如于筱,他是“出来一张收一张”。

尽管还是以西方经典作品为主要收藏对象,但他发现,中国摄影师的作品质量已经很不错,“无论是才智、能力、悟性还是制作,各方面都不错,包括对影像的理解、判断,都非常厉害”。现在,大家都知道他在做摄影收藏了,“所以也不能忽视他们”。靳宏伟表示,只要自己的收藏继续扩大,“实力还在,身体也允许”,今后会多收一些中国当代摄影师的作品。

由于中国摄影市场起步很晚,摄影又很花钱,国内摄影师的处境比较艰难。谈起这些,靳宏伟表示,摄影师的生存一直都不容易,当年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也一度很缺钱,后来找了个有钱的女朋友才解决问题。“当然,我不是鼓励中国摄影师找个有钱的女的去养他们。”说到这里,靳宏伟忍不住笑了。但笑谈背后,是有感于摄影师的苦涩,在靳宏伟看来,一个摄影师的成功,不但靠才能和努力,很多时候要仰赖运气。

他认为,摄影市场的培育是个漫长的过程:“西方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人收藏照片,摄影市场却直到1980年代才真正培养起来,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中国可能也要经历这个过程。”在他看来,中国现在的摄影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虽然也有人收藏照片,但要是跟绘画收藏比起来,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特别是在当代艺术摄影方面。中国有很多人收藏老照片,看重的主要是文献价值,而不是艺术价值。

但靳宏伟说自己是个总对大趋势抱乐观态度的人。“中国的市场很大,关键是人们的观念得转变。等到观念转变了,觉得摄影可以收藏,到那时中国会很厉害。”

于筱《未央 Never Grow Up No.4》 摄影 2008年

王庆松《跟我学Follow Me》 摄影 2003年

 


管鹍鹏/文
 

版权声明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本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Copyright Images Copyright Society of China(ICSC) All Rights Reserved.